龙道百问之十二:如何理解和弘扬龙的“奋进”精神?

庞 进  2016年4月28日

 

题记:奋进,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适变图强。《说文》言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管子》言龙“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入乎深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言龙“乘时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都是在启示人们,龙具有适应环境,积极应变的品性。这样的品性,启示人们,要以积极的、灵活的姿态,以随机的、适度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适变”和“图强”是一个逻辑的先后的关系。只有“适变”才能“图强”,“适变”为了“图强”,“适变”是“图强”的前提和基础,“图强”是“适变”的方向和目的,要想“图强”,就得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奋进,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适变图强。
这是龙的又一个重要精神,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发展进步的又一把标尺。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便是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处于奋发进取、不断创新、适变图强的状态。
在龙的诸多民俗活动中,龙舟竞渡是比较普及、引人注目的。但见彩旗如云,鼓呼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令人振奋!
龙舟竞渡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
自古以来,龙多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人们之所以将人杰才俊比龙称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是崇龙族团的领袖,被誉为“龙子”或龙的化身。炎帝的身上,就充盈和洋溢着奋进的精神。他带领部族,多次、多处迁徙,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开辟新的生活基地,拓展新的生命空间。他“作树五谷”,是农业的发明者;他“尝味草木”,是医药业的发明者;他“耕而作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工具制造业的推进者或发明者。他还是畜牧业、纺织业、原始贸易、原始音乐和劳动分工制度的创立者。为了开拓和创造,炎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鞠躬尽瘁,无私无畏。
作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有“龙祖”之称。黄帝的事业,是开拓创造、奋发进取的事业。黄帝的奋进,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成型奠定了基础。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提供的证据,黄帝族的发祥地在西北黄土高原,即黄河流域的上、中游,之后,沿着黄河流域,甚至越过黄河流域多处迁徙,“抚万民,度四方”。——迁徙就是开拓,就是进取。而归于黄帝名下的发明创造,也有许多项,如文字、算数、律历、音乐、阵法、货币、养蚕、衣裳、舟车、宫室、典章制度,等等。
奋进,意味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西汉时期的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因了他和他的同行者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走向西域的道路得以打通,中国和中亚及西欧各国开始了正式通好,中外文化交流也由此而正式启动。
张骞的故里在陕西省城固县白崖村。白崖村也叫博望村。因张骞被封为“博望侯”而得名。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张,据说都是张骞的后代子孙。村子里的人说菜地里的许多蔬菜种子,都是张骞两千多年前从西域带回来的。有“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之说。至今村里人还把地里的蚕豆叫“胡豆”,黄瓜叫“胡瓜”,芝麻叫“胡麻”,以示对老祖宗张骞的怀念。如今博望村里,大部分人都以种菜为生。当年,老祖宗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蔬菜种子给了他们富裕的生活。问起张骞,人们都会自豪地说自己就是张骞的后裔。
唐朝贞观年间,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出玉门关,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历经艰难险阻,西行至印度取经。返回长安后,专心译经十余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不但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也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所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的重要历史资料。
玄奘的精神也是奋进的精神。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8、19世纪。
这之前和之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先后崛起,成为雄视世界的经济强国,而中国还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故步自封、闭关锁国。西方列强多次用市场的方式,希冀叩开清朝的大门,不曾如愿。直到1840年,英国使出了坚船利炮,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才被打开。
面对落后的局面,清政府中的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见识的实力派人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指导下,发动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们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等措施,企图摆脱迫在眉睫的内忧和外患。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命运,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而“洋务派”们对现代化的向往和付出的努力,历史地看,也应当归入“奋进”的范畴。
之后的“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创建共和”,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科学发展”、“一带一路”等,都是奋进者之所为,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
秉赋、体现龙的奋进精神者,不光出现在政治领域,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奋进者。
龙的奋进的精神反映在了龙的形象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进入21世纪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骑摩托、打手机、用银行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及网络上的“卡通龙”等。从龙形象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龙所蕴涵和体现的奋进精神,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反映,而这样的精神状态其实是人类的优长。动物也奋进,但动物的奋进只局限在生存即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层面,人类的奋进除有满足生存层面需要的指向外,还有满足发展的、探索的、精神层面需要的指向,这是由人所具备的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智慧的创造性本质所决定的。而且,人类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难题,只有奋进才能得到逐步缓解以至于解决。
奋进是一种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认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适变图强、努力向上的人生,才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人生,否则就是消极的、病态的、负面的、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违背的人生。
奋进也是一种强盛论。这种强盛论认为,一个民族要强大、一个国家的强盛,有赖于族人、国人的团结奋进,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万众一心,奋发进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昌盛富强。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能告别落后,告别屈辱,告别被动挨打的命运,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对个体生命而言,奋进至少有三个要素:
第一是“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个成语,来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卦》。《乾卦》是一个以龙为题材的,意义特别、影响深远的“龙卦”。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跃龙在渊”,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为喻,既形象又抽象地阐发了一种道理。什么道理呢?《易大传·象传》将其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自然界行的是一种刚健的大道,而人呢,应该像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终要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
“自强不息”可以分开来理解:首先是“自强”,即靠自己的努力强大起来。中华民族就是靠自己的力量,由部落联盟到华夏族、由华夏族到汉族、由汉族到中华民族这样一步一步地,容合、强大起来的。龙也是这样,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自立、自强、自觉、自慧的结晶。
对生命个体而言,自强是很重要的素质。自己不努力,别人再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所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士,几乎都具有自强的品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在世界影坛有着不凡的影响力的功夫巨星、在逝世接近三十年后仍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1世纪二十大偶像人物”之一的李小龙,其短暂的一生,就是自强的一生。李小龙特别喜欢这样一首诗:“如你认为自己会败,你已败了,如你认为自己不敢,你是不敢。如你想赢,却认为赢不了,几乎可以断定你与胜利无缘。如你认为自己会输,你已输了,证诸寰宇我们发现,成功始于人之意志——一切决于心念之间。……迟早证明胜利归于自认会赢之勇者!”(《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
其次是“不息”,就是选准方向,咬住目标,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笔者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取名《卓立苍茫》。什么是“苍茫”呢?词典里的解释是“空阔辽远,没有边际”。人在世间东拼西搏,时间久了会产生一种何时有尽头、何处是归宿的苍茫感。所以需要“穿透”,需要“卓立”。毕竟,我们还活着,而且,还身心都比较健康地活着。既然活着,就得做事,而做事就该做到自己的最好。我到武汉大学讲学,一位年轻的研究生问我:“庞老师,您认为怎样才算成功?”我说:“两句话:做到自己的最好,做到别人做不到。”要实现这两句话,除了持续不懈地下功夫外别无捷径。
第二是“学创结合”。
人类文明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所以必须学习,只有了解了、掌握了前人的、他人的创造成果,你才能有新的创造。前人的、他人的创造成果层出不穷,因而学习就是毕生的功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为学习而学习,当然可以,但层位不高;层位比较高的是为创造而学习。
创造就是给这个世界增添新的东西。新东西无非精神、物质两个方面。
刘明武先生分析中华民族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是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这些被后世比龙、称龙的先贤都是发明创造器具、技术的典范。这从他们的名号上就能看出来。所以说,源头的中华先贤是重视器具的先贤,源头的中华文化是“道器并重”的文化。而后来,到了老子那里,“道器并重”的文化变成了“道器分离”的文化;到了孔子那里,“道器并重”的文化变成了“坐而论道”“述而不作”的文化。这样发展下来,中华文化就渐渐成了“道强器弱”或“有道无器”的文化。于是,当西方列强拿着先进的“器”来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招架不住,只好败仗连连了。
刘明武先生的分析无疑是精辟的。其实,就“道器并重”而言,古人已经提醒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重视而已。你看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龙纹,就多出现在陶品、玉器、青铜器等“器”上,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道”应该与“器”相结合,以“器”来“明道”、“传道”。所以,我们的龙文化提倡既重视“道”的创造,也重视“器”的创造,能将二者都推进到世界的前列,最好。
第三是“适变图强”。
《说文》言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管子》言龙“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入乎深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言龙“乘时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都是在启示人们,龙具有适应环境,积极应变的品性。这样的品性,启示人们,要以积极的、灵活的姿态,以随机的、适度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适变”和“图强”是一个逻辑的先后的关系。只有“适变”才能“图强”,“适变”为了“图强”,“适变”是“图强”的前提和基础,“图强”是“适变”的方向和目的,要想“图强”,就得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2014年4月28日于龙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