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晶心的叙述

——读庞进《大悟骊山》

刘心武  发表日期:2005年12月3日  

 

“水果”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柿子”是水果之一种,但也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火晶柿子则是非常具体的一个独特品种,它那樱红色的泛着淡淡白霜的薄皮儿可以一溜一溜地旋揭到蒂根儿。举起把儿将火红的晶莹的一疙瘩沙瓤儿凑到嘴唇上,轻轻地那么一吸,一团软乎乎的甘甜就顺喉而下,直达丹田,这时你会感觉到,你是吃到别处没有的美味了!读庞进的《大悟骊山》,就有吃骊山地区火晶柿子的快感。
庞进向读者娓娓介绍骊山及其周边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民间传说、风俗习尚、宝物特产、奇人异事……如果他只是资料丰富、文笔生动,那阅过我也未必会有写这篇文章的冲动。那样的地理书、导游书也真翻阅过不少,工具而已,有用而难有味。我欣赏的是庞进所采用的完全个性化的叙述文本。不是以”我们”的口气,”客观”的角度,”求衡”的心理,以期达到”各方面都能满意”的”功德”,而是彻底从个体生命感悟出发,凸现主观真实,时有带棱带角的议论,文体介乎文化大散文与社会大杂文之间,而又一气呵成,如龙穿云,时而见首藏尾,倏忽摆尾掩身,最后则首尾呼应,全龙欢舞,令人读来兴味盎然,回味不尽。
庞进是中国龙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其专著引起国内外有关机构、人士的重视。写骊山风情,他把这方面的研究心得也糅合进去。庞进在这本书里多次表达了他个人对封建专制的痛恨,书中有一节题目是《悲悯情怀》,他认为历史上的专制流毒”毒化、扭曲了人的灵魂,践踏、糟蹋了人的尊严,把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挤压、释放了出来……把人的良知搅得粉碎”,人间苦难概由此出,知识分子应以悲悯的情怀,直面人间苦难,充当社会良心,涤荡专制流毒。但他不同意有些人士把龙的形象说成完全是封建专制的符码,似乎”龙的传人”这个说法也成了问题。他指出。龙这一形象的出现,比专制帝王的出现要早得多,辽宁查海已发现距今八千年的龙,距今七千年到六千年的龙也先后在陕西、内蒙古、河南等地发现,这说明龙最早是在石器时代由原始先民创造出来的,是他们对”天”的崇拜、敬畏的一种符码。书中这类以扎实的学力为底气介绍的知识、发表的议论,至少是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作者就出生在骊山地区,长大成人后又长期在那一带工作、生活,因此书中绝大多数材料来自亲履的田野考察。如对所谓”骊山老母”的来历,对”太上老君”之”道”的”身外大力”的阐释,对石瓮寺香词的搜集引述……都是独到而珍贵的。特别有意思的是,作者绝不厚古薄今,更不切断历史,如辟专节写到一位当地奇人杨仕会,此人从农业合作化一开始就坚持单干的立场,并且拿着有”入社退社自由”内容的文件,穿越几十年的极左风云,任凭”风刀霜剑严相逼”,文明抗争,竟终于在改革开放时期赢回了自己原来田亩的使用权和耕牛等的赔偿,活生生的体现出了骊山人性格中那”质直正义、爱好劳动、富于反抗精神”的精华,令人读来扼腕后又不莞尔。
个性化文本,目前不让虚构类如小说等专美,已经开始出现在报导类的写作中。当然,我以为用”我们”的口气,用尽量客观的角度,照顾到各方面的意见,来写历史、地理或其他知识性文字,仍是一种重要文本,中小学的一些教材就应该遵守这一叙述方式。但放到整个社会的话语空间,则个性化的叙述其实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有些个性化文本在放纵个性的同时却忽略甚至背离了常识,因此在期待更多个性化叙述的”闲书”出现的同时,加强这方面的研讨,也是很重要的。

[《大悟骊山》,作家地里丛书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此文先后刊发于《文学报》2003年4月24,《海南特区法制报》2003年4月24日,《大众日报》2003年5月9日,《中国书报刊博览》2003年5月17日,《文化艺术报》2003年5月28日,《西部艺术报》2003年7月28日,《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7月号,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