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龙

《西安晚报》2022年2月20日“文化纵横”版

庞进  

 

三星堆出土的虎头龙青铜像有媒体报道,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8号坑内,一条“虎头虎脑”的青铜龙被发掘出土。这条龙高约80厘米,头部耸起两只短圆的虎耳,有大而凸圆的瞳睛,大嘴裂开,露出粗壮尖锐的牙齿,上下齿之间,还咬衔着一把刀;头顶长着一根较长的先向上、再向后、尖儿又向前伸的龙角;身躯显然是龙所具备的长弯之身了。考古人员说,这样的造型有点奇怪,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其他遗址里,还从未发现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虎头龙呢?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虎崇拜说起。

虎,俗称老虎,是哺乳纲大型猫科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苏门答腊、爪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有东北虎、华南虎、巴厘虎(已灭绝)、东南亚虎、爪哇虎(已灭绝)、孟加拉虎、新疆虎(已灭绝)等种类。虎的身形巨大,成年雄虎身长可达3米以上,野生虎体重可超过350公斤。虎生得圆头圆脑,短耳,前额处有似“王”字形的斑纹,脸颊四周有较长的颊毛环绕,这使得它看上去威风凛凛。作为生活在山林之地的掠食性肉食动物,虎的听力、夜视力十分敏锐,其捕食动作之凶猛,在动物界罕有匹敌。

《渊鉴类函》卷四二九引《本草集解》:“虎,山兽之君也,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须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作为处于生物链顶端的“山兽之君”,虎对古人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它不但噬吃野兽、家畜,有时还伤人吃人。于是,虎很容易被古人因恐惧而神化而崇拜。人们崇拜虎,可以说是人的畏惧心理的对象化,或虎的威猛自然属性的人文化。人们崇拜虎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愿这位“百兽之王”不要危害自己、亲属、族人及家畜;二是幻想借助虎的威力来制服、震慑、祛辟其他野兽、鬼怪,以及那些可能对自己造成危害、灾祸的力量。这样,被放到崇拜位置上的虎就具备了显猛、示威、辟邪等品性和功能。

大凡有虎生存的地方,都有对虎的崇拜。《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曾“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对这句话的一种理解是,黄帝动员并指挥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部族参与与炎帝的决战。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虎形岩画多幅,据研究人员考证,这些岩画创作于新石器时代或青铜时代,说明其时虎已进入了先民的视野,并已成为先民的崇拜对象。

在中国古代的四方神崇拜中,有虎的位置,所谓“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生肖就几乎完整地出现了,而十二生肖中有虎。汉族民间至今流行的挂虎画、枕虎形枕以及幼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玩虎形玩具等等,都是虎崇拜的体现。古代巴人以白虎为图腾,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彝、白、羌、壮、怒、布依、土家、普米、纳西、哈尼、拉祜、傈僳、基诺等也都是崇虎的民族。

虎崇拜属于自然崇拜中的动物崇拜。龙崇拜是产生于自然崇拜基础之上的神物崇拜,其源于自然崇拜,又高于自然崇拜。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神物,那么,进入龙的容合过程的诸多动物中,包括不包括虎呢?回答是肯定的。龙对虎的容合,主要是取其威猛的品性,而虎不光是威猛之兽,还是“阳物”“阳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龙的主要容合对象,有蛇、鳄、蜥、鱼等喜水动物和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涉水天象,喜水和涉水,使龙的身上多有“阴”气。先民让虎进入龙的取材对象之列,自然也有给龙的身上增添“阳刚”因素的考虑。

龙对虎的吸纳、容合,在形象上已有呈现。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古墓葬,出土了一件大型玉琮,断代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纹饰浅雕在玉琮的胸腹部,为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纹饰。因其方头、圆眼、短耳、獠牙、利爪均和虎接近,又做了神化处理;古生物学资料也表明,其时其地确实有虎:故有学者将其称为“虎型原龙”,即“虎龙”。认为其文化内涵是“神人骑虎龙,上下通天地”。此纹饰,学界通称为“神人兽面纹”或“兽面纹”,为后世饕餮纹之滥觞,而饕餮后又被归入龙子一族。

笔者认同“虎型原龙”或“虎龙”的提法,进而将学界通称的“兽面纹”都概称为“龙面纹”。当然,“虎型原龙”是就其多取材于虎而言,并不等于就是虎。事实上,这些图纹在虎之外,还吸取了鹿、牛、鳄等动物的某些元素。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断代在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该龙大首、圆脸、圆睛,显然多取材于虎。这也为夏王朝崇龙提供了证据。之后的商代妇好墓,也出土有虎面、虎睛、虎齿、龙角、龙身、龙尾的虎头龙。

虎的形象元素被龙吸纳、容合,虎的显猛、彰阳、示威、辟邪等品性和功能,也就成了龙的品性、功能的组成部分。

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称龙“掌似虎”,即龙的足掌取材于虎。虎掌是虎进攻其他动物的利器、重器,遇到捕击目标,虎首先伸出的是掌,然后才是口。其掌包括掌面和趾,虎前掌五趾,后掌四趾,平时缩在掌鞘之内,攻击时迅速伸出,最长可达10厘米。虎的掌力居猫科动物之冠,据说可达1吨。因而,龙将虎之掌容合于己身,就意味着虎的威猛、威力已被龙吸纳、容合。

有了上述析理,我们就可以猜测、领会三星堆先民创制虎头龙的用意了,即:作为神物,龙本来就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而虎头龙的创制,给龙增加了“阳刚”之气,使龙“示威”的神性更突出、更强大、更能发挥“辟邪”的功能——让虎头龙嘴里咬衔一把刀,大概也是为了强化“辟邪”的功能。

“辟邪”的反义词是“祈福”“纳祥”。在现实生活中,谁不希望吉祥顺利、平安幸福呢?如此看来,虎头龙就是,或者说可以成为寄托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吉祥物。2022年是中国农历的壬寅虎年,愿虎头龙给大家带来吉祥!

(2022年1月8日作于加拿大枫华阁,刊于2022年2月20日《西安晚报·文化纵横》)

作者简介:庞进,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华龙凤民俗》《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