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纠正龙与dragon翻译错误的提案

www.loongfeng.org  2015年3月3日

 

案 由: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应该纠正

主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岳崇 联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蔡秀军、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姚爱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上海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赵丽宏、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郑福田、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现代出版社总编辑臧永清、湖北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唐瑾、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

提案内容:

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 ,是两种不同的物象。将龙翻译成“dragon”,和将dragon 翻译成“龙”,都是错误的。建议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将龙英译为“loong”,将dragon汉译为“拽根”。理由:

一.龙与dragon在文化意涵、功能、地位、形象上有重大差别:

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吉祥瑞符、人杰喻体、权威象征、智慧结晶、和平使者,虽然也有负面的内涵、消极的因素,但整体上是善、美的象征,为人类奉献的基本上是福佑性、建设性的正能量。
西方dragon是喷火怪兽、害人邪魔、英雄反衬、战祸标志、恐怖象征、罪恶载体,虽然也有正面的内涵、积极的因素,但整体上是恶、丑的象征,给人类提供的基本上是灾难性、破坏性的负能量。
龙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根脉相连,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步的参与者、见证者、凝聚者、整合者和助力者。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崇高、神圣。
dragon与西方民族、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关联,但不具有根脉性;三千多年来,dragon一直被排斥在西方主流文化之外,在西方文化中地位低下,基本上是被贬损、杀戮、镇压、否定的对象。
从形象看,龙头大、嘴宽、肚细腹小、鳞片平顺柔和;dragon头小、嘴尖、肚粗腹大、鳞甲生硬带刺;龙家族中,只有“应龙”有双翼,且只从汉代流行至唐代,比较小,形状像鸟的翅膀;dragon普遍且一直有双翼,比较巨大,形状像蝙蝠的翅膀。整体观之,龙潇洒美观,dragon狰狞丑陋。
龙与dragon的相互误译,最早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的16世纪,在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编写的《葡汉字典》里,就有了误译的迹象;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其编写的《华英字典》里,明确地将龙译为“dragon”,同时将dragon译为“龙”。从此,错误流传,直到今天。

二. 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错必纠,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人类的通识和文明进步的表现,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龙与dragon的翻译是错误的,就应该予以纠正。
第二,长期的误译,已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许多西方人不清楚龙与dragon的区别,误以为中国人崇拜的龙是他们心目中的“怪兽”、“恶魔”;一些不怀好意者,则利用误译带来的便利,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与dragon相联系、划等号,进行攻击、侮蔑、妖魔化。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可以让西方人了解龙与dragon的区别,让那些不怀好意者失去因误译而形成的依据。
第三,事关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人们一看到龙,就会想到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龙象征和代表中华民族、象征和代表中国,已是地球人的共识。名不正则言不顺,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的树立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第四,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伟大的从未中断的文明,而龙,正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象征。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是西方人有意或无意造成的,今天的中国人站出来纠正错误,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文明自觉、自信、自尊、自强的体现。
至于之所以建议将龙英译为“loong”,一是因为英文中已有发“朗”音的意为“长”的“long”,如果用汉语拼音“long”,会造成麻烦,如“长龙”一词就会译成“long long”,故给“long”加一个 “o”,成为“loong”;二是经过多年来的反复讨论,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用“loong”作为龙的英译名;三是 “loong”发“龙”音,看上去也好似长长的龙有两只大大的眼睛。而将dragon汉译为“拽根”,则是直接的音译。

学术支持:庞进(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电话/微信:1599166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