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为中国龙插上翅膀

中青在线 2010-06-30 记者:林天宏  

 

xin_140607300158843935113

冯如(1884~1912)原名冯九如,广东恩平人,中国航空之父。

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厂,位于遥远的美国旧金山,奥克兰市东九街 359号。

这家名为“广东制造机械厂”的工厂,连同厂长冯如在内,仅有3个股东,总资本连工具、材料折款在内,也不过1000美元出头。在面积仅有8平方米,狭窄逼仄的车间里,他们通宵达旦地工作,用了3年时间,居然真的造出了一架飞机。

美国人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着这架飞机。尽管在此之前,冯如就已经是奥克兰市颇有名气的机械专家,先后制造过抽水机、发电机、无线电收发报机等机械设备,但飞机毕竟是那个时代刚刚出现的航空器,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相当于一个大学生花10万人民币,以三年时间造好一艘太空飞船。”

冯如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1909年9月21日,他驾机迎风起飞,升至4.5米高,飞行了约800米。这次成功飞行,为中国的航空时代开启了全新的一页。一家美国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赞誉冯如为“东方的莱特”,并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甩在了后面!”

但在荣耀的背后,冯如为这架飞机付出的艰辛努力,却少有人知。

这是个人类刚刚接触天空的年代。在5年前,莱特兄弟刚刚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飞行。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封锁了一切信息,冯如只能通过参观飞行表演的机会,来揣摩飞机的大致结构,然后,再用数学与物理学原理,通过不断的航模试验,修改自己的数据。他甚至从商贩处买来许多鸟儿,观察它们的飞行状况。

在制造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就连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要用上很长时间不断地试验。在3年时间里,父母友人多次来信,催他回国团聚,但他婉拒亲友,并在回信中写道:“飞机不成,誓不回国。”

在飞机上天之后,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个中国人。许多华侨劝子弟读书上进时会说:“好好读书啊,将来像冯如一样有出息,就不用当苦力了。”

冯如并不满足于他的成功。1911年1月,他对飞机加以改进之后,在奥克兰的市政广场上进行了第二次公开试飞。

这是一次成功的飞行,冯如的飞机环绕广场飞行了1600米,然后飞向旧金山海湾转了一个弯,再徐徐降落在广场上。这次飞行,航程35公里,时速105公里,成绩已经超过了前年国际飞行比赛的冠军,走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足以载入世界航空史册。

中西报纸再一次争先恐后地报道。美国《旧金山星期日呼声报》甚至用整版通栏大标题刊出“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并以巨龙、冯如飞机和冯如像作为套题照片,详细介绍了冯如其人其事。

随着媒体的报道,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这是航空业刚刚起步的年代,欧美各国的许多航空公司都在网罗人才,他们纷纷向冯如开出了高薪,但这个中国人的回答却让他们失望,在回信中,他说道:“为中国贡献我的才智,才是我平生的愿望。”

同年2月,冯如率领技术人员,带着两架飞机以及器材设备,乘船回国,并在其后的辛亥革命中,担任广东革命军飞机长。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航空梦想,能够在这个新生的国家里得到延续。

但他的生命,却在蓝天中画上了句号。在1912年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冯如的飞机意外失事,他从三十余米高的空中摔下,一根尖锐的竹枝戳穿了他的肺部,数小时后在医院离世。

在离世前,他依然冷静地向助手分析了飞机失事的原因,并告诫助手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之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又叮嘱将其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旁,“愿与七十二烈士英灵长相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