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情怀

——读韩局长的“香艳日记”想到的

白阳岗主人  2010年3月29日

 

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就是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悲悯情怀不但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古今中外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悲悯情怀是人类永恒的良知,悲悯情怀是温暖心灵的圣火,悲悯情怀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孔子曰:“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孔子还曾经感叹:“苛政猛于虎也”。古代,有一个学士叫周豫,一次在烹煮鳝鱼时,发现热锅里有只鳝鱼总向上曲拱身体。他甚为不解,剖开鳝鱼,发现肚里有子。原来,这条母鳝极力向上曲折身体避烫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母鳝护子的举动触动了周豫悲悯的心弦,从此他不再烹鳝。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情怀。齐宣王“远庖厨”,不忍闻牛羊将被杀时的“觳觫”之声,也是一种悲悯情怀。白居易是晚唐的一个知识分子,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员。他看到农人刈麦的悲惨情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发出了来自肺腑的感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在一千多年前的这种悲悯情怀是今天很多官员们难以望其项背的。鲁迅的作品中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都是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关于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说:“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地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难忧心忡忡,常常长夜难眠,心泪潸然?”

温家宝总理《仰望星空》的诗作,读后我十分感动,那里面就有伟人的“悲悯情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演讲。温总理的讲话和我曾经看过的一句话——总是琢磨某个人的缺点,你就会成为一个俗人;总是思考人类的缺点,你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家——很类似。

温总理的“关注天空”,也可以视作对“井底之蛙”式的社会短视心态的一种提醒和建议。我们正在做的很多事情如果用“悲悯情怀”来感受,都是短视的不可取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正在享受着师资条件优良的“重点班”的教育;升学考试中,我们的孩子又享受着其他省份考生享受不到的低分数线的优惠,这个时候,我们的悲悯情怀是,应想到条件不如自已孩子的孩子们,没有学上的孩子们,宁愿自己的孩子上全国资源条件平等的学校,也不愿意自已的孩子享受着这种“特殊”的优惠。

面对社会的弱势人员,我们应不应该带着慨叹抱以悲悯和同情?他们之所以走到今天困境,又有多少责任在于他们自己。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他们是病态社会的写照——他们与顺利而健康发展的人有什么样的区别,环境的区别应是最大的区别。他们所经历的种种的不幸,造就了他们现在的思想和肉身。他们可能受制于制度资源的不平等,可能出生于一个不宜人居的地区,一个没有温情的家庭,或一个贫苦的家庭,或一个教育方法错误的家庭。他们弱势是谁造成的,如果追溯下去,他们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成长历史都打上的深深的时代经济的、政治的烙印。他们思想上的落后,知识上的贫乏,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人口的盲目增长、教育的失误、城乡发展的失衡、分配差距的扩大……等等一切存在过的和正发生着的社会问题,造成了社会这个机体出现种种问题,并以不同形式表现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

这样看,这样思索,我们或许都能多一些悲悯情怀,少一点看客心态。关于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活得比较滋润的,象重庆市的强奸犯文强厅长和写“香艳日记”的烟草专卖局的韩峰局长,是不会关心的,他们不会有悲悯情怀,不会有“仰望星空”式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