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大道。我们应该学会用这一道理去观察大千世界,当然,观察那些所谓“唤醒国人”的口号也不例外。
近年来,一些“唤醒国人”的口号:诸如“保护端午节”、“拒过圣诞节”、“恢复黄帝纪元”、“取消龙图腾”等等似乎多了起来。面对这种现象,议论者的态度多是:要么坚决拥护,要么坚决反对。辩论的双方,似乎都在担心:不如此振臂高呼,对方的意见就会马上变成现实。
诚然,如“恢复黄帝纪元”这样“唤醒国人”的口号,未免语涉荒诞。黄帝生年,在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与此截然不同的则是由于“龙”在西方文化中的邪恶描述,有人提出“取消龙图腾”。于是又有人说这是向西方文化投降的表现。
以愚之见,无论所谓“唤醒国人”的口号是基于什么动机提出来的,也无论这些口号本身的学术水平如何,关键问题在于人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口号”?
《周易》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事物总是相反相成的。没有对方,也就谈不上己方的存在。按“对立统一”的看法,如果追求到了把对方“置于死地”的结果,那么己方也就退出了这一系统。北宋张载说“仇必和而解”,因为这是维持系统依然存在的有效机制。所以,“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譬如,“取消龙图腾”的口号,反而引发了国人对“龙文化”的关注;提出“不要过圣诞节”,反而促使人们研究“圣诞老人”文化的内涵,思考怎样过好我们的春节。
中和之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大道。我们应该学会用这一道理去观察大千世界,当然,观察那些所谓“唤醒国人”的口号也不例外。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过刚易折,亢龙有悔;柔能克刚,水滴石穿。辩论中持有君子风度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引发意外的不和谐。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文化辩论,两方口说不足便拳脚相加,文斗不足就演变成武斗,实在应该引为教训。为着弘扬国学而参与辩论,但在辩论中的表现却有违国学的“中和之道”,这不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是否应该对此有所反省呢?
事与愿违,智者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