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村“泥鳅龙”

浙江在线-乐清日报  2015年3月8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这个节日的前后几天,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传统习俗活动,称为“闹元宵”,乐清也一样。但俗话说得好,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乐清东乡、西乡的各镇村中,元宵节的“游龙”便各不相同,有首饰龙、板凳龙、参龙等等名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乐清龙文化。而在世外桃源般的淡溪镇玛瑙村,也有一条与众不同的龙,叫做“泥鳅龙”。

“泥鳅龙”的来历

去玛瑙村之前,不少人都会告诉你,这里号称是“乐清的西藏”。当你坐上车,从盘山的公路上来,望着那一个个陡峭的山峰,也会感觉这样的命名不是太夸张。

3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来到玛瑙村时,是一个晴朗的下午。站在村口望去,只见村里的房舍疏落有致坐落着,一条溪水从村中间穿过,流逝到远处的山谷中。大部分的老房子显得有点破败,但收拾得还算干净。几幢新房子穿插在老屋中,像几个穿新衣服的年轻人,给山村带来几许新鲜的气息。

多数房子的屋檐下,都挂着红红的灯笼,房前屋后还有浅红细碎的炮仗纸屑。村里的薛文雄老师说,若是在以前,农历正月十一来玛瑙村,正刚好可以看到“泥鳅龙”游龙活动的开始,但现在因为考虑到回乡的村民多数人不会留在家中太久,游龙活动的组织者只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把活动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今年是初五开始,到初八便结束了,你们明年提前来吧。”薛老师说。

看着我们非常失望的神情,他又说,今年我先给你们说说“泥鳅龙”的历史和游龙的全过程吧。

薛老师介绍说,玛瑙村的“泥鳅龙”与该村历史上的一位名人有关,这个名人叫薛宗澄,二十四岁时明朝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进士,后在广东惠州为官,因治理洪水有功,被朝廷擢升为巡河御史,但还没到任,便英年早逝了。

薛文雄说:“村里故老相传,说是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薛氏英才,村民从福建一带学来了‘泥鳅龙’的样式,再独创了一些新内容,500多年来,这种玛瑙村特有的元宵节游龙活动便流传了下来。”

但也有一段时间这一游龙活动停办了。薛老师说,那是在上世纪50年初之后,停办了大约二三十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起来。

“恢复后的第一年,全村的村民心情特别激动。”他说。

薛老师说,他其实也不是村里最了解“泥鳅龙”的人,因为他早些年很少参与村里游龙活动,近年来他认识到这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才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希望能把先人创办的这一独特元宵习俗好好地传承下去。

“泥鳅龙”的制作

虽然处在深山幽谷之中,但玛瑙村并不是一个小村,在册户数有570多户,村民有1840多人。当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村民是外出经商,留在村里的多为一些老人。

玛瑙村里共有薛、卢、林、谢、周、黄、柯等姓氏,薛姓人占绝大多数,据薛老师说,大约占全村人口听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为此,每年的“泥鳅龙”游龙活动,也都是由薛姓四个房头的族人之间轮流负责。

“某个房头今年轮到负责游龙活动,明年便可休息一年。”薛老师说,除了某个房头主要负责外,还有两个房头的薛姓族人在辅助参与,然后按房头顺序以此类推。

民间的游龙活动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玛瑙村的“泥鳅龙”也不例外,整个过程像一部南方的“民间农事诗”,包含着很多中国农耕文化的“密码”。

薛老师说,游龙活动的第一天是要举行一个“贺粉”仪式。先要准备一些米,洗干净了,磨成粉,然后在薛姓的祖屋“三退屋”老院子里,举行敲锣打鼓的“贺粉”仪式。一个游龙活动的负责人,在“贺粉”仪式上要吟唱一些祖传的祝词,祝贺接下来几天的游龙活动平安顺利等等。

第二天是做馒头,即用昨天磨的米粉做,其中白馒头大约做300多个,花馒头做108个。所谓的“花馒头”是在白馒头上涂上一些艳丽的颜色,看起来的效果有点舞台上京剧的“花脸”。

这些白馒头、花馒头,最后用竹签插着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木构架子—玛瑙人称为“斛架”,里边是白馒头,外边一圈是花馒头,边上还插着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的旗子,煞是好看。然后敲锣打鼓送薛姓人的祖宅“三退屋”,架起来,供放着。

这一天,今年轮流做东的房头在祖屋中堂摆起一起大香案和“斛架”,两家辅助的房头会在薛氏祠堂前和另一间屋子前各摆上一个小香案,各个房头的村民会按照自己的归属,在三个香案上奉上祭品。当天晚上,游龙活动的领龙人,还会在“斛架”前唱起祝贺的歌词,唱好后一部分人又敲锣打鼓来到村中的庙里,给庙里的神洗脸。留在祖屋中的人,继续各项仪式,最后大家围着唱山歌,一直唱到十点多,当天的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至于“泥鳅龙”的制作,是先用细竹枝扎出龙头、龙月(即龙尾)的形态,然后在外面糊上宣纸,待烘干后再画上龙的图样。

薛老师说,在游龙的前一天,泥鳅龙的龙头和龙月都要制作好,而龙身是每张板凳上架起三盏灯笼组合成的,一条龙会用到100多张的板凳。全部准备就序后,放在薛氏祖屋的中堂,等待最后一天游龙时刻的到来。

“新娘鼓”与“发财鼓”

如果说前两天是游龙的准备阶段,那么从第三天开始,游龙的热闹气氛就开始显现出来了,至第三天的晚上已经迎来一个小高潮。

初七这一天,就是游龙活动的第三天,白天最大的仪式是把钉着白馒头、花馒头的“斛架”,抬到村中的庙里。到了晚上,精彩的节目便来了。

薛老师说,晚上的节目开始前,主持人同样要在庙里选唱起贺词,内容也是美好的祝愿之类的,声音抑扬顿挫,高低错落,很有浙南乡间的吟唱风格。

唱好后众人就打起了“新娘鼓”。什么叫“新娘鼓”?就是为村里的新娘而打的鼓声,村里那家人今年新娶了媳妇,众人就把鼓打到谁家的门口。娶了新媳妇的这家人当然知道数百年来“泥鳅龙”的路数,马上打开家门,欢欢喜喜地把众人迎进来,倒茶的倒茶,敬烟的敬烟,屋子里好不热闹。临别前,主人家通常还会给鼓手们递上一个红包。

当然,这时候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会跟来看热闹的,于是整个村里喜气洋洋。

村里的新媳妇有几家,鼓手们就闹几家。

打好了新娘鼓,接着还要打“发财鼓”。众鼓手敲着震天的鼓声,这一次是来到村里今年赚钱多或当官、升职的家庭,主人家同样也是欢欢喜喜地把众人迎进来,倒茶的倒茶,敬烟的敬烟,临别前,主人家通常也会给鼓手们递上一个红包。

当然,这“发财鼓”到谁家打,不到谁家打,鼓手与主人家之间都是有默契的。

按规矩,这“新娘鼓”和“发财鼓”,一直要打到天亮。这样的规矩,毫无疑问是要讨个全村人新年大吉大利、好事不断的彩头。

薛文雄说,以前村里的常住村民多,村民家里娶新媳妇的多,其他的好事同样也多,要把“新娘鼓”和“发财鼓”打到天亮比较容易些;而现在村民大多外出,过年回家的也就一部分,能打这两种鼓的人家也就少,要打到天亮就不那么容易了。

那怎么办呢?聪明的村民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在打这两种鼓时,多增加一些“预热”的时间。什么意思呢?据薛老师说,就是众鼓手把鼓打到某个村民的家门口时,当这户人家就要开门迎客时,他们先不进去,马上转到下一家;当第二家人也要开门迎客时,他们又不进去,再转到第三家。就这样,在村中不停地转下去,一直等到时间差不多,他们真正开始“游戏”。通过这样的“预热”,把时间计算好,以确保“新娘鼓”和“发财鼓”能够打到天亮。为遵守先人定下的规矩,可以说,他们是煞费苦心。

浓墨重彩的游龙之夜

前一天夜里闹了个通宵,初八的上午让大家好好睡上一觉,下午要举行一个很有道德训诫意味的仪式,叫“迎犯人”。

“不过,现在这个仪式中已经没有犯人了。”薛老师说。

据他解释,这个仪式是来源是这样的—古时农村医疗条件差,有些村民患了大病不能痊愈,就在村中的庙里发下大愿,自认自己犯了罪,是一个犯人。等元宵节来临时,游龙的最后一天下午,村庙里的全套仪仗(牌、旗和桥等)出动,在全村巡行,这些自认的犯人便跟在仪仗队后,向村民公开宣示自己是个犯人,口里喃喃自语,表示认罪和忏悔。

迎犯人仪式走过的路线,即是晚上游龙要走的路线,等于是犯人们为“泥鳅龙”出行先探一探路。

到了晚上,真正的高潮来临了,游龙开始。

开始前,主持人要在薛氏祖宅的中堂举行一个“泥鳅龙”出发的仪式,原来的龙头是朝里的,仪式举行是让龙翻过身来,才好出游。当然仪式上,又要吟唱大段大段的贺词。然后伴随着众多的仪仗,众人抬着“泥鳅龙”来到村庙里,而龙身即每档的板凳,经过在庙中行大礼的仪式后,再一一接连起来。

在这时,“泥鳅龙”才真正形成一条完整的龙,在村庙前等待一个洒水的仪式,仪式完了,众人抬着“泥鳅龙”来回舞动三次,然后最后的高潮—大游行。

这是一条很别致的龙,龙头是红色的,披满很多红色的龙须,龙头中还有一盏灯。龙头的下半部分画满龙鳞,上面长着一个个三角形的犄角,而整条龙游行时,像是一条硕大的泥鳅鱼。整条龙全长可以达到150多米到170多米,十分壮丽。

游行的“泥鳅龙”要把全村的各个角落都走遍,有住户的小自然村也要走到。然后来到薛氏祠堂前,进行最壮观的舞龙仪式,只见“泥鳅龙”这时卷成一团,旋转起来,越转越快,把观看的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当“泥鳅龙”来到祠堂前的香案和另一个房头的香案前时,要举行“抢神轿”仪式。这时的舞龙者是最需要技巧的,要不知不觉把站在外面的领龙人、打鼓者、扛旗者等绕到“泥鳅龙”的中间去。这时,站在“泥鳅龙”中间的领龙人又要唱起大段大段的贺词并敬酒。

最后“泥鳅龙”要回到村中的庙里。游龙结束时,已到深夜十一点左右,众人回家洗澡,吃完点心,然后把“泥鳅龙”的龙身灯笼(即每档的三盏灯)中的蜡烛拿出来,插在村庙中。最后,再把龙头、龙月的宣纸和小竹枝等外壳拆下来,在村庙前烧化掉,而龙珠、骨架则保留着,等待来年再用。
这就是一条“泥鳅龙”重生、游行和化迹的全过程,到这时,整个活动才真正结束。

薛老师说,早年的最后游龙时间是在正月十五,如果十五这一天下点小雨,游龙照常进行,如果雨大不行,就等十六,再不行就十七、十八、十九,如果农历二十还下大雨,今年的游龙就不举行了,直接进行交灯仪式。

“不过,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数百年来难得碰到。”他说。

薛文雄还认为,玛瑙村的“泥鳅龙”应该算是“板凳龙”中的一种,但经过玛瑙村人的再造和演变,经过有了自己很独特的风格。

记者 黄崇森netease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乐清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