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颜沧桑

  

 

 一

用散文的笔调将龙写一写,是我久有的夙愿。可一旦坐在桌前提起笔,竟迟迟地划拉不出一个字,有一种”难言语凝咽”的感觉。尽管多年来一直对龙投注着关切的一瞥,也还撰著出版了几部专门研究龙文化的书。

不错,龙常常被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物,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建筑物上刻它塑它,工艺品上镂它绘它,影视戏曲里演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个门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名胜:时时在在都能见到它那或嬉笑,或和悦,或怖怒的容颜,和那或盘旋,或腾跃,或奋飞的身影。

龙的状貌也接近于完美了:耸一对鹿角,乍一双牛耳;圆睁着或楚楚流情的兔目,或烨烨喷火的虎眼;狮鼻隆挺,驴嘴大张;马齿列列,獠牙赫赫;蛇躯蜿转着悠长,鱼尾摇摆着活泼;须髯飘飘带风,鳞鳍闪闪有光;鹫趾狞厉,鹰爪勇猛……

如此这般的形态,你在生物界里是找不到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对应物的,只能分别在一些动物身上找到”零部件”。既然大自然里没有,就只好以”神物”称之了。那么,这种神物是怎么来的呢?老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以什么为模特儿或参照物呢?

学者们为这个问题争论得胡子都白了,然至今莫衷一是。有的说,龙起源于鳄鱼,多半是凶猛的又称为”蛟”的湾鳄,和又称为”鼍”的,皮可以用来蒙鼓的扬子鳄。这种鳄,东南亚一带现在还在养殖。有的说,龙起源于蛇,你看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不就是蛇的样子吗?有的说,龙起源于云和闪电,云的升腾翻卷,闪电的曲折变化,和龙的行为多么相似啊。还有人说,龙的起源和鱼、蜥蜴、马、牛、猪、狗、蚕,以及龙卷风、海潮、泥石流等等有关。

讲的都有道理,可也都是眉毛上挂着个草帘儿–谁也不能将老祖先创造的东西说个根筋分明一清二楚。问题还不仅仅是岁月漶漫年代久远,而是我们中国人崇尚”混沌”,从来不认真不精确,何况七八千年前的老祖先?情形很可能是这样的:湾鳄凶残伤人,蛇类阴森可怖,鱼类穿游不居,蜥蜴形色怪异;天上云团翻滚,山间雾带缠绕,暴雨来临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雨后又彩虹当空;于是一些人就说鳄是龙蛇是龙鱼是龙蜥蜴是龙,另一些人则说龙是云龙是雾龙是闪电是虹霓……你这样说,我那样说,大家各有各的说,说得多了久了,一个”群体表象”就”模糊集合”起来了。

这样的”模糊集合”,起始时间就难以精确了。大概可以追朔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前期吧。那个时候,原始社会这棵根系深远的大树已经长得枝叶繁茂了,人们已逐渐地走出蒙昧的樊囿,变山狩林猎为畜牛牧马,变采拾野果为种植谷物,脑子里蒸腾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各部落也差不多都有了可事崇拜的神物。

既然是”集合”,就又投了我们中国人的另一个脾性:说一个人好,就把好多人的好集中到这个人身上,这个人就好得不得了。对神也一样。龙总该有角吧?什么角最美呢?鹿的角最美,还有矫健、长寿的寓意,哪好,把鹿角拿来。龙总该有尾吧?什么尾最好看呢?鱼尾最好看,象征灵巧、体现活泼,哪好,就用鱼尾。还有威严的虎眼,富贵的狮鼻,勤劳的马齿……

龙从它来到世间的那一天起,大概就重任在肩了。

悠悠万事,最大的功德事莫过于开天辟地。且看这位以”烛”为名的神龙:闭上眼睛的时候,世界一团黑暗;睁开眼睛的时候,宇宙一片光明;吹口气,漫天飞雪,寒冬降临;呼口气,艳阳流火,盛夏到来。于是,有了白昼黑夜,有了春夏秋冬。据说这位烛龙先生,经常躺在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上,口里衔一枚火精,不喝水,不吃饭,不睡觉,也不随便喘息,一喘息便长风万里,雷雨大作。如此能耐,足可以和盘古齐名了。而盘古,据说是由一条”龙狗”变的,而且长着龙的头,蛇的身–显然也是一位功力无量的龙神。

天地开辟之后,就该创造生命、繁衍人类了。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这件伟大的工作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合作完成的。生活在既遥远,又幽美的”华胥氏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人首的”龙种”。由于再找不到其他女人,龙性在身又立志做”人类之父”的伏羲先生,只好和妹妹女娲氏小姐结婚,生下来第一批男人女人。这位堪称”人类之母”的女娲氏,也是龙身人首。这样,在那些汉代的画像石里,人类的这对父母便幸福地相依相偎,或手持吉祥物,相互礼敬,而两条龙尾,就紧紧地环绕着,亲密地交缠在一起。这大概就是”龙的传人”一说的源头吧。

有了人就有了争斗;争斗得厉害了,就分崩离析;分崩离析久了,就有人站出来朝一块统。最早对这种事情感兴趣的是先姓公孙,后改姓姬的轩辕先生,也就是后来成了大名的黄帝。

有神话说黄帝起初是雷神,既然是雷神,就和雷泽中的那位雷神一个血脉,也是龙身人首了。于是,有的典籍就直接了当地说黄帝就是”黄龙体”。黄龙体的黄帝先召集八方鬼神在西泰山会合,六条腾云搏浪的蛟龙随着他的车辇出行,为黄帝壮了行色,添了威仪。接着他便以熊、狼、虎、豹等为前驱,以雕、鹰、鸢等为旗帜,与炎帝决战于阪泉之野。获胜后,又与蚩尤再战于涿鹿之野。这次为黄帝冲锋陷阵的是生着一对翅膀的应龙;同时,黄帝还教兵士们用牛羊角吹出低沉的龙吟,以威慑那些为蚩尤卖命的妖魔鬼怪。最后,蚩尤终被应龙杀死在凶黎之谷。

为了彰记统一战争的胜利,黄帝决定在荆山下铸一尊龙鼎,鼎的周围雕刻云龙。鼎铸成后,一位神龙垂着长长的胡须,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黄帝跨上龙背,群臣跨不上去,就纷纷援拽龙须,龙须拽断了,就落地变作龙须草。黄帝乘龙飞经陕西桥山,眼见脚下万民欢呼,便下驾安抚。众百姓又拽住他的衣角死死挽留,终于未能留住,只拽下一片衣角。于是,这片衣角被葬于桥山,起冢为年年吸引后世隆重祭祀的黄帝陵。

据说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是同母异父兄弟,说黄帝是龙,或与龙关系密切,那么炎帝也就是龙,或与龙的关系非同一般了。史书说炎帝的母亲有感于神龙而生炎帝,民间相传炎帝生下来时就具有龙的容颜,他的母亲女登曾在宝鸡姜水东岸的九龙泉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那泉也是因炎帝的出生和光临才现出九条小龙的。又说炎帝三岁时就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到他老死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酃县的龙如愿以偿。直到现在,炎陵山下米水河边的龙脑石、龙爪石,还张牙舞爪、得意洋洋地笑着呢。

既然黄帝是龙,炎帝也是龙,那么,把天下的炎黄子孙都说成是龙的子孙,就不是没有根据的了。

尧是黄帝的六世孙,舜是黄帝的七世孙。相传尧是赤龙的儿子,他秉承火德,因此”赤龙应焉”。而舜即位时,曾有黄龙负河图而出;他自己也曾变作一条游龙,入黄泉,出深井。这两位都是以贤德闻名的帝王,却都没有在自己的任期内根治泛滥的洪水。他们派鲧担当治水的重任。鲧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可惜方法不对头,他不懂得疏通,只是一味地填堵堙塞,甚至不惜偷来天宫里的能不断生长的神土–“息壤”来堙塞。结果越塞越涨,老百姓依然被滔天的水患所困。可怜鲧劳而无功,终被尧杀死在荒凉的羽山。

鲧死后,尸身三年不腐,天神就用吴刀剖开他的肚子。这时候,一条无角的虬龙从他的腹中蹦了出来,这便是他的儿子禹。而鲧自己则化作一条黄龙,跳到羽渊里去了。这是不奇怪的,因为在神话中,鲧是黄帝的孙子,爷爷是”黄龙体”,孙子不化为”黄龙”,又化为什么龙呢?

承继父志的虬龙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改堙塞为疏导,辛苦奔波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通了江河,将水患平息。当年为黄帝的统一战争出过大力的应龙,这次又为禹的治水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每到一处,都由它率领群龙在前面开路,它们用头和身躯冲开淤泥,用长长的尾巴规划水道,导引水流,沟洫了江河湖海,使千秋万代受益。

其实,龙本来就是水神。其不可离水的神性,司水理水的神职,大概在模糊集合之初就注定在身了。鳄鱼生活在水中,蛇和蜥蜴与水关系密切;云是水的凝聚,闪电伴随着雷雨;马牛猪狗等等,没有水也都不能生存。由源于水物的水神来管理水的事情,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上,龙对有关水的事情,历来都是当仁不让的。湖海里有龙,江河里有龙,泉里井里也有龙,几乎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有龙。

既然有了管事的,那么出了事就要找你了。天旱了,找你布雨;地涝了,找你排水。风调雨顺了,抬猪献羊让你享用;江河泛滥了,就恳请你负起责任。于是,龙王庙到处都有,祈祷龙神的习俗也遍布华夏各地。

除了司水理水、兴云布雨之外,龙还承当着象征帝王的重任。

来由大概有两个:上古的帝王天神大都是龙,或具有龙性。像我们提到过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还有以龙为官的太昊,乘龙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龙的共工,以猪婆龙为乐师、教飞龙效八方风音的颛顼,以及因母亲感龙才有幸出生的帝喾,等等。中国人生来尚古,喜欢效法圣贤,过去的帝王是龙,后来的帝王自然也是龙了。即就是不具备龙性,也得设法把自己包装成龙。

再说,龙要管地上的水,又要管天上的水,这就得具备在天地间来去自由的本领。它可以直达天廷,向天帝反映人间的情况;也可以从天廷下来,传达天帝的旨意,替天帝做事。皇帝不是说自己”受命于天”吗?不是自称是天的儿子,代天帝管理人间吗?显然,龙的神性和君主们的帝王性在这儿扣合在一起。于是,帝王们都成了”真龙天子”。

好像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于是被称作”祖龙”。汉高祖是母亲刘媪与蛟龙相配后所生,生得”隆准而龙颜”。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具有”天子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汉景帝梦见赤猪化为赤龙,于是有了汉武帝。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结果应在晋元帝身上。宋高祖小的时候独卧讲台前,上有”五色龙章”。唐太宗出世的时候,有二龙戏于武功县池……

帝王是龙,也就有了专供帝王使用的”龙词”:群雄割据称”龙战”,新王朝兴起称”龙兴”;未即位时称”龙潜”,即位之时称”龙飞”;面貌称”龙颜”,恣态称”龙凤”;居住在”龙脉”,子孙为”龙种”;走走路都是”龙行虎步”,死了也是”龙驭宾天”。至于”龙鳞”,乃是皇帝威严的喻示,只可顺附,不可触犯。一旦触犯,龙颜就会大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就连浪漫诗仙李太白,也明白这一点:”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这里触及到了我们中国人的一根敏感的神经:畏惧。

本来,龙的产生很大成分上是缘于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某些自然天象的恐惧。湾鳄凶残,蛇类阴毒,雷鸣电闪击伤人兽树木,云涌暴雨催毁房屋田园,这一切都太神秘、太恐怖了。由神秘恐怖而畏怯而敬惧,由畏怯敬惧而神化,神化之后更畏怯更敬惧。

现在,龙又和帝王之权结合在一起。王权历来都是隐密无序的,专制独裁的,从而也是血淋淋的。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专制社会里,帝王们将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权力挥舞在手中,他们高兴了,可以和你喝茶饮酒,坐而论道,甚至唱歌跳舞,斗鸡走狗;不高兴了,轻者贬官削职,流放边野,黥为刑徒,重者砍头腰斩,五马分尸,凌迟万段。

于是,象征着王权的龙,便常常以张牙舞爪、狰狞蹈厉、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现。芸芸草民,困于弹丸之地,财薄力散,有心抗暴,无意回天,长期的礼教奴化,使那份抗暴之心也渐渐地萎缩了。因此,对这样的龙,只好或仰视拜伏,心惶惶故且敬之,或畏怯退避,意悚悚敬而远之了。

这大概就是人们在富丽堂皇的帝王宫殿参观时,对楼门上、梁柱上、藻井天花上、丹陛石础上,那些蟠龙、卧龙、飞龙、行龙、腾龙、团龙、雕龙、绘龙,尽管装饰得金碧辉煌,溢彩流光,且有祥云瑞气烘托,也总是难以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的缘故。

事情往往不尽然。儒家讲入世参政,道家就讲出世成仙,从而”儒道互补”。龙文化也如此,有造福人类的善龙,就有祸及一方的恶龙,从而就有了斩龙除害的壮举,也说明龙未必全都是好的;有对龙的畏惧敬服,就有对龙的调侃、嘲讽、亵渎、耍弄等等”大不敬”。

女娲氏当年就杀死过一条在中原一带作恶多年的黑龙。大禹也曾将一条错行水道的蠢龙斩杀在巫山三峡,至今巫山县还遗存着名为”斩龙台”的古迹。李冰父子在修都江堰时,也曾将一条孽龙擒伏,锁在”伏龙观”下的深潭中。

老百姓中同样有勇除龙害的英雄。周处便是其中的一个。一条蛟龙盘踞在古阳羡溪渚的长桥下,常常出来吞啖人畜。青年农民周处勇敢地持剑入水,与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血流满溪,终于为民除害。还有叉蛟的谢盛,截蛟的邓遐,刺蛟的子羽,斩蛟的鱼叟,射蛟的李增,药蛟的宣伯,砸蛟的张元,锄蛟的元仆,戮蛟的丘欣,等等。

至于对龙的”大不敬”,可以到舞龙的游戏中去体会。

每逢喜庆节日,各式各样的舞龙活动便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谷场、村巷、街院、海边乃至城市中心展开。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纸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首尾钉上铁扣子,联在一起的”板凳龙”,将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人们以奔跑、跳跃、翻转、穿插、盘绕、呼喊、歌唱等,做着”龙出水”、”龙摆尾”、”蛟龙漫游”、”玉龙盘柱”、”龙参花灯”、”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巨龙腾空”等等套路和造型。

应当说,舞龙的用意很大成分上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稼渔丰成,以至于除瘟灭邪,消灾弥难,这大半是因了龙是司理雨水之神的缘故。当然,也不排除舞龙本身的娱乐功能。长年累月忙于田间劳作,难得一次释放;五花八门的动作,众目睽睽的热闹场面,也为小伙子们展现自己提供了一次机会,倘若被哪位漂亮姑娘看中,岂不应了”耍龙得福”的民谚?

可是,人们或许能想到,或许想不到,他们尽情玩耍的,不仅是司理雨水之龙,也是象征帝王之龙啊!他们一会儿按下龙头,一会儿曲折龙身,一会儿掀起龙尾,把个帝王之象,折腾得威风扫地!这时候的龙,再张牙舞爪,再吹胡子瞪眼,也奈何不得了。

到了”烧龙”的份上,对龙的带有”大不敬”意味的戏耍,就接近于高潮。届时,狂欢的人们,或点燃鞭炮朝龙身上扔,或释放焰火喷龙,或把熔炉里滚烫的铁水倒出来,让四溅的火花烧龙……有的做得更干脆更彻底:在龙身里装满土火药、土烟花,耍到最热闹的时候,一把火点着,只听”轰隆”一声响,龙嘴喷火,龙尾冒烟,龙身开裂燃烧……我们的水物之神、帝王之象,就在震耳的镲锣鞭炮声和喧天的欢呼惊叹声中渐渐地化为一团团灰烬。

将龙世俗化,是对龙的威严和神圣做矫枉工作的另一种途径。

威严的龙神能不能具有人情味呢?回答是肯定的。

相传,村姑珠凤打水时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怜惜地将黑蛇放回井中。回家后屋中出现一位英俊小伙,将一颗宝珠放到她的手中,说自己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诚谢小姐救命之恩;这是颗龙珠,放入水缸,可免天天挑水之苦。珠凤照办,果然甜水满缸,用之不竭。不久,尹姓财主欲强抢珠凤顶债,珠凤愤而投井,被乌龙搭救托起。尹姓财主又来抢亲,乌龙现出真形,口含龙珠,喷水逐浪,将财主一行冲入渭河,作了鱼鳖之食。天霁云散,乌龙和珠凤笑逐颜开,情结百年之好。

故事中的乌龙先生,诛灭强暴,救助危难,知恩图报,勇敢仗义,是很有人情味的。这样的人情味,当然不光是”龙子”们具备,在那些温柔娇美的”龙女”们身上,表现得还要更浓烈、更充分些。《柳毅传书》、《张生煮海》、《二奇缘》等传统戏曲中,就有这样的龙女;《许汉阳》、《柳子华》、《刘贯词》等传奇故事中,也有这样的龙女。   那么,现实中的普通人,能否变成龙从而具备龙的神性呢?回答也是肯定的。

相传,村童喜儿在溪水中拾得一珠,不慎吞入肚内。于是,头上生角,眼珠突出,嘴巴咧开,身子拉长,伏砚舔墨后,变作乌龙,轰隆隆腾空而去。他的父母一面追赶,一面大声呼叫。叫一声,乌龙回一次头。一共叫了十八声,乌龙回了十八次头,回头的地方就聚起十八个沙滩。乌龙惦记着父母乡邻,每年都要回家乡行雨。人们感念乌龙,每年清明节前后,都要从烟囱里冒一股青烟上去,使乌龙能准确地认出家乡。

故事中的喜儿,因吞食溪珠而变龙。还有一货郎,因误穿龙鳞胄而成龙,人称”货郎龙”;南阳人张路斯,因居水边宫殿而变龙,”夜出旦归,辄体寒湿”,人称”张龙公”……

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变龙,但你可以以”龙”为名,可以做”龙驹”,骑”龙马”,登”龙门”,上”龙虎榜”;可以”龙盘凤逸”,”龙骧虎视”,”飞龙乘云”,”生龙活虎”,”龙腾虎跃”;也可以”攀龙附凤”,”望子成龙”,”降龙伏虎”,”行运一条龙”;还可以”跑龙套”,”摆龙门阵”,喝一杯”乌龙茶”,点一盘”龙虎斗”,吃一碗”龙须面”;养养”龙花”,打打”龙拳”,划划”龙船”,唱唱”龙歌”;”画龙点睛”地作文,”龙飞凤舞”地写字……

至此,龙已摘去神密森严的皇冠,走下神坛,以一种吉祥和悦的面孔,笑嘻嘻地来到我们中间,水银泄地般地渗入到你,我,他,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几分龙性了。

庞进写于1996年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龙源众说华夏龙图龙凤呈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