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能否抬得更高

2012年2月21日 西安日报  

 

res01_attpic_brief

■记者 金石 文 图

“二月二,龙抬头”。

再过两天,夏历二月二“龙头节”就要到了,作为龙的传人,众多国人按照“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要剃头”的传统风俗,准备理发。但有一些专家、学者,却思谋着另一件事,想让“龙头”抬得更高。别看他们有老有少,但为了这一心愿,生龙活虎地忙着举办论坛,在报刊上刊登文章,电视、网络上发表言论,策划各种文艺活动,一派龙腾虎跃气象。

既然他们龙蟠虬结于龙做文章,让我们用相关传统习俗、民谚和民间传说考量一番,看看他们属于叶公好龙,还是真的龙骧虎视,所作所为系龙章秀骨之大作。

“把中国龙提升为世界龙”

民谚: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人们常用诸如龙精虎猛、龙马精神等带龙字的成语来形容精神状况好,然而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蒋明智说:“我希望21世纪第一个龙年,把中国的龙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有道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蒋明智之语让人感觉听到匣里龙吟。难道目前龙文化不够龙神马壮,有龙盘凤逸之憋屈?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认为,目前人们对中国龙文化不够重视,认为是民俗文化,对龙文化的定位不能与其应有的地位凤舞龙蟠。

他们要把“龙头”抬多高?

“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国家的文化符号,是我国凤毛龙甲般瑰宝,是流行最广泛的一种龟龙片甲般民间文化,并生长出烹龙煮凤样雅文化。”王东说,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禅世雕龙的《周易》,其中的乾卦六爻,讲的就是龙的六种态势,如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因此要让龙文化研究龙腾虎啸。

国际龙凤文化联合会主席庞进不仅想把龙文化由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提升为国家文化,还想让它马足龙沙,提升为世界龙。

是土龙沐猴,还是虎略龙韬

关于“龙头节”的来龙去脉,传说起源于伏羲时期,不过最早叫“农头节”。凤骨龙姿的伏羲一心使农业生产活龙鲜健,每年二月二这天,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在他眼里,龙腾豹变的说服、绣虎雕龙之文炒作无法替代身体力行。后世龟龙鳞凤的黄帝、尧、舜、大禹、周武王均仿效。后来由于人们认为龙掌管降雨的大权,二月二进入雨季是龙抬头升天的原因,因此有了与“农头节”谐音的“龙头节”之俗。以前有幅名为《皇帝耕田图》的年画,上面不仅有日角龙颜的皇帝扶犁耕田的图像,还配了首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常言道,风从虎,云从龙。昔日人们设“龙头节”是为了五谷丰登,今日专家、学者要将“龙头”抬得更高,是土龙沐猴,还是虎略龙韬?能龙德在田惠及天下吗?

“龙文化是民族之根、之基、之魂,没有这个你就如群龙无首失魂落魄。”王东认为,龙学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世界文明新兴和和平发展的希望。

“所谓文化强国说到底就是龙文化强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说。

渭南市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柏峰认为,如果真能把龙道文明这一套伦理道德规范推广于当代社会,肯定会对匡正世风、挽救人心起到积极作用。

“提升龙文化定位的目的是和世界文明对话、对接、接轨,为人类的文明事业作出我们的贡献。”庞进认为,龙道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和谐之道、和富之道、和盛之道;对全人类而言,是和平之道、和睦之道、和美之道。

有打凤捞龙的“降龙木”吗

“龙不抬头不下雨。”关于二月二的这句民谚有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关中发生大旱。玉皇大帝命令东海龙王的孙子去播雨。小龙龙骧凤矫地到了关中,一眼看到清澈的渭河。蛟龙得水本该施展才能降雨,可龙雏凤种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龙翰凤雏,凤子龙孙年少也贪玩,小龙跳进河里戏水,把播雨重任忘得一干二净。有个龙眉豹颈、凤表龙姿的小伙子可谓人中之龙,不顾自家龙断之登,不惧龙潭虎穴,四处奔波,寻求抗旱的办法,一天遇到位龙行虎步、龙眉凤目的老人。老人见他不是“前怕龙,后怕虎”之辈,便告诉他,只有到骊山悬崖上采到打凤捞龙的降龙木,才能逼龙孙播雨。小伙子冒着龙头锯角之险采到了降龙木,骇龙走蛇地搅混渭河水,逼得龙孙从水里抬起头,才下了雨。

专家、学者想让“龙头”抬得更高,是画龙刻鹄,玩龙雕凤嘴,还是真有打凤捞龙的“降龙木”?在当今世界文化龙驰虎骤之时,龙文化果真有龙跃凤鸣、龙章凤姿之势,能够鱼升龙门,龙骧虎步于世界文化之巅?

之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龙形图案有8000年,龙年到来之际王东在“首届中国龙文化北京大学论坛”宣称,考古新发现的龙形图案达到“万岁”。中华龙文化协会副理事长闸东山和王东等认为,任何文化都有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但是龙在中华大地呼风唤雨上万年,不仅没有鼎成龙去,且不显老态龙钟,始终像龙驹凤雏一样神龙马壮, 越来越兴盛 ,是世所罕见的龙翰凤翼、龙章麟角,没有一个文化符号像龙文化神龙见首,流传这么长久,内涵这么深刻,影响这么广大,活力这么充分。

西安日报高级编辑庞进认为,龙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适变善化、与时俱进,“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入乎深泉”,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它贯斗双龙,不是鱼质龙文,也非土龙刍狗,一定能似蛟龙戏水般面对龙化虎变、鱼龙曼衍的世界。

天下人是否愿意炒“金豆”

西北大学民俗专家杨景震告诉记者,夏历二月二这天,不同地方要食用不同的食品,这些食品都和龙挂上了号,水饺叫“龙耳”;馄饨叫“龙眼”;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油糕叫“龙胆”;春饼叫“龙鳞”;煎饼叫“龙皮”;麻花叫“龙骨”; 鸡爪叫“龙爪”。

陕西等一些省份的人有二月二爆米花习俗。关于这个习俗,民间有个传说:武则天当皇帝后,龙威燕颔的玉皇大帝凤狂龙躁,认为女人岂能当天子,给四海龙王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曾随唐生西天取经,了解人间实况,认为此举龙首豕足,只能祸及百姓,于是违抗指令继续播雨。这下批逆龙鳞,玉皇大帝不仅使玉龙神龙失埶,而且将它压在龙荒蛮甸一大山下,在旁边立碑警示诸神:“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对此人间百姓有如龙胡之痛。有人提出,黄色的玉米很像金豆,一炒就开花。于是大家约定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炒“金豆”,并把开花的“金豆”摆在露天地,好让玉皇大帝看到。玉皇大帝明知那是玉米,但看到人间百姓这么爱戴玉龙,明白自己当初把玉龙镇压错了,立即让玉龙继续给人间播雨。从此,每年二月二,人间就有了爆玉米花习俗,嘴里还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文化专家、学者们的龙鸣狮吼能否得到龙吟虎啸的效果,赢得天下人为玉龙炒“金豆”般的人气?特别是一说到龙,就容易让人想到“真龙天子”、帝王皇帝,它会不会染有封建落后的色彩?它到底是龙潭虎窟,还是“凤楼龙阙”?

传说龙是由九种动物合成的,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嘴似马、须似虎、身似蛇、鳞似鱼、爪似鹰、鬃似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说,龙由众多民族图腾融合而成,龙首先拥有的就是和合精神。

“龙讲的是包容,不是一个消灭一个,它是多元的文化,讲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大家共赢、共存。”王东说。

庞进认为,龙本身经过一个多世纪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已经鱼龙变化,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由最早的通天神兽、司水灵物到人杰象征、帝王标志,现在改变为民族象征、文化符号。

“正是龙虎风云之时”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夏历二月二一般在“雨水”“惊蛰”“春分”三个节气之间,阳气回升,春耕将始,农田需要雨水。 在河北农村,二月二这天天还没有亮,男人们就车水马龙地到井边打水,传说这天井里有龙蛋,挑回家里可以风调雨顺。

这其中含有个哲理,一龙一蛇,凡事要赶时机。现在要让“龙头”抬得更高,是否系青龙金匮之时?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中国龙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加拿大枫叶龙多元文化协会总裁李雷鸣说。

庞进认为,人类目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危机和困境:环境污染;公德缺失;贫富悬殊;全球化与垄断化矛盾加剧;虎掷龙拿,战火不息,时常龙战玄黄。人类社会在呼唤一种新的文明。这样的文明节制人类需求,维系生态平衡,倡导公德,削富济贫,消弥战火,根治恐怖,协和五洲。 这个文明就是龙道文明。

王东说,现在正是龙虎风云、云蒸龙变之时,时机很成熟,第一,欧美都遇到了危机,而中国发展可以说很好;第二,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自觉;第三,今年恰好是龙年。龙文化必须飞龙乘云。

建议“龙头节”设为法定假日

在一些地方有“引钱龙”的习俗:二月二一大早,主人把草木灰从井旁一直撒到厨房内的水缸旁边,意思是说,龙能给人们带来金钱,可以龙凤呈祥,发家致富。

此风俗给人一个提醒,要使龙文化骑龙弄凤,不能玩屠龙之伎,须动手做大量具体的事,否则就会龙头蛇尾。

“龙文化研究要团结各领域的骥子龙文,龙腾凤集,形成合力,从各种角度着手。龙文化还要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蒋明智建议。

“要扫龙文化之盲。”李耀宗认为。

在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陈望衡眼里,如果宣传到位,人们是可以接受“龙”的。

王东提出,应该用丰富多彩、活龙活现的方式讲清楚龙文化的内涵、实际作用。

中华龙网总裁张九元认为,主流影视要有系列的反映龙形象的影视剧,特别是给少年儿童和外国人看的图书画册更要加强;广泛收集整理各地龙的遗迹和传说,使之“成龙配套”;建议由国家权威部门出面组织“龙头节”活动,甚至可以设为国家法定假日。

不能龙蛇混杂

二月二这天,按许多地方风俗,妇女不扫地、做针线活,男人不打桩,怕伤了龙目;有的不喝面糊汤,以免糊住龙眼;有的地方妇女不洗衣服、动刀剪,怕划破了龙皮。传说这些都是便于龙兴云作雨。

做任何事都有禁忌,在弘扬龙文化时,也需要牢记亢龙有悔,否则就会画龙不成反为狗。

“要让龙文化走向世界,就要把龙和西方的Dragon划清界限。”王东说,和英文Dragon对应的中文词是牛鬼蛇神,不能龙蛇混杂,避免龙文化暴腮龙门。

闸东山认为, 研究龙文化要以发扬龙的精神为主,不能以地域利益为主;以服务统一中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不要以经济利益为主、个人名利为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何星亮认为,龙文化既有糟粕,也有精华,要避免鱼龙混杂,造成龙屈蛇伸。历史上封建迷信的龙崇拜是龙文化的糟粕,艺术性、民间性的龙文化是龙文化的精华。

“我们有信心把中国龙推向世界。龙不仅是中国的,还会是世界的。”李耀宗说。

但愿他们的想法是龙骧虎视,他们的行动凤翥龙骧,更愿龙文化如龙似虎、龙腾虎蹴,早日龙威大发,显现出龙行虎步。

图片说明:进入龙年,龙的图像备受人们关注,南门广场的龙灯更是引人注目,过往者多喜欢在被高举的这个龙头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