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双龙 威远新场镇延续千年舞龙文化

2013-02-11 四川日报  

 

新场镇留守妇女和新生代农民工接班耍龙灯

□唐兆权 本报记者 张明海

2月10日发自内江威远

2月10日,大年初一,威远县新场镇上一早就“游来”两条10多米长的彩龙:一条由10多名归乡农民工舞动的金龙,一条由15名留守妇女舞动的银龙。

这一场留守妇女与归乡农民工之间的“较量”,让新场镇从唐朝开始就兴起的春节耍龙灯传统得到传承,也给居民们的节日生活带来了更多欢乐。

然而,就在不久前,不少居民还担心着:今年怕是看不上舞龙了。

原来,随着这些年镇上居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在家舞龙的平常就是镇里老年协会的一帮人。如今老队员们有些体力不支了,那条大彩龙就渐渐闲置下了。

这一切,让新权村15组70多岁的杨德仙婆婆很着急。一次,她在同几位妇女闲聊时说,干脆我们几个女的把那条大龙接过来舞。听到这话,村民邱德华有些犹豫:“这样行不行哦?我们女同志去耍龙灯好笑人啰。”“怕啥子?现在到处都在兴跳坝坝舞锻炼身体,舞龙也一样可以锻炼身体噻。再说年年舞龙这是新场的老传统,都不舞了,新场过年还有啥意思?”40多岁的蒋建君却是一下来了兴趣。“舞就舞,这有啥不敢的。”50多岁的叶桂芳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随后,一支15人的女子舞龙队在今年1月初成立了,成员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30多岁,平均年龄50岁左右。杨德仙年龄大些,负责打响器。“为确保我们一样能舞出特色、舞出水平来,每天下午要舞龙练习,家里种的蘑菇只好晚上管理。”蒋建君说。

1月底,新权村在外打工的小伙子周军、张胜等提前回家过年时,听说镇上的龙灯没人舞。“舞龙是传统,既然妇女们都能建一支舞龙队,我们有信心能做得更好!”周军马上联络附近村社的10多个青年,也建了一支舞龙队。在外省打工的岳霖提前请假回家加入舞龙队,上游村的李春等人虽然在经营茶馆、农具、手机等生意,但一到舞龙练习的时候,绝不缺席。

老年协会留下的彩龙给了留守妇女们,周军等8人自费凑了6000多元钱,买来彩龙、锣鼓响器、服装等设备设施。

“我们专门在网上找到江西一家制作龙灯的公司,按照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就做成了这么一条金龙,一装上电池全身都能发亮,晚上舞起来更神气。”周军说,春节期间,舞龙队不仅会在场镇上把龙舞好,“还要走乡串户,把节日的喜庆送到大家的家门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