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文丛研讨会的感想

2009-01-19 韩健畅  

 

前天下午赶到文理学院,迟到了。进去,会已经开始,畅广元老师正在讲。畅老师的头发全白了,还是修得短短的。可是声音清晰、透亮。庞老师在主持会,看了一会,才发现贺信民老师也和他一同在主持,只是好像有点疲惫的样子。我坐下来,庞老师就介绍:“又来了几位。这位是作家、评论家…..,也是咱们龙凤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我就站起来,鞠一躬。

我一看对面,该来的在陕西的文学评论界的头面人物都到了。畅老师讲完,依次是萧云儒、李星、王仲生、费秉勋,再下来是几位中年的、年轻的。会一直开到六点。对11位作者的作品认真的进行了评论,每个人的优缺点。但众口一词,认为庞进师的《平民世代》是一部大作、力作、可以传世之作。11位作者里有5位女作者,可以想见,女性作者越来越多的跻身于文学写作的队伍里来了。还有两位女作者的年龄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研讨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传媒、网络文学对中国正宗、嫡传文学的影响。畅老师把我认为的正宗、嫡传文学叫“传统文学。”我不同意这样叫,我叫正宗文学、或叫嫡传文学。但网络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不可阻碍的写作现象,有很多人把这种写作作为一种自娱活动。他们的功利目的很弱,或者就没有,他们在网络上交游、交友、交通,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写作圈子,从而拥有自己的特殊的读者群。这种阅读已经越来越严重的侵占着对纸制作品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这是一个现象,我从今年2月29日开博,3月11日上来学习着写作第一篇博文,到现在,已经写了有210篇之多,可以说是初尝博文写作的滋味,身经了博文写作的体验,从心理、生理对博文的写作有了深切的认识。

我在写作中总感到,博文的写作有他的益处,快,便捷。但是,博文的写作也有其天然的缺陷:沉淀不足,正因为快,很多—或者说—绝大多数博文都是处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自然状态。这当然一方面跟写作的心理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写作者绝大多数在进入写作时,多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加之自身准备不足:文字的、心理的、知识的,都不足。有的纯粹就是在玩,放松自己,图个高兴。所以写时太随意、随便、率性,这些都是使得写出的文字不够沉实、缺乏稳定的可停留性,显得易碎、稀汤逛水,营养自然也就不足。我常常想起博文的写作,就像农村人秋天在地里的浇苞谷。到了坡度大的地土时,坡大水急,水不能停住,慢慢的渗透,而是顺溜而下,根本浇不透苞谷的根部,达不到灌溉的目的。有经验的农民把这水叫“逛水。”我以为这写博文就有浇地跑“逛水”的感觉。写不深、写不透、写不全。

我一直认为,写散文是在慢慢的走,不是跑,也不是坐,或者卧,或者站。就是松松泛泛、活活脱脱的走,不紧张,也不浪荡;不是漫无目的,也不是撵天黑就要急着赶着住店。是自然成熟的、而非夹生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求于实的,而非求于虚的;是有规矩的,却又是从无法中生出的有法。分寸、激情、理性都在里面。长短呢?当然以短为好。看看古人留下来的千古绝唱的文字,尔后进入小学、中学的供人最早启蒙的那些文章,又有那一个是洋洋煌煌的动辄几千几万字的长篇大论?都是短文。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散文是沉淀过了的文字,稀稠刚合适的文字,是揉得软硬刚合适的文字。

但我这样说,不是博文中就没有好的文字。也有非常真挚、动人心旌的文字。小雨的就好,笔触是婉转的、细腻的、迂曲的、朗濶的,是有修养的有准备的那种文字,从里面能看出小雨心灵的颤栗和有话想说的冲动和思量好了把话怎样说好的掂量。何况小雨的文字里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华贵,这种华贵是心灵的升华和文字的美丽,而非矜持的拿捏和矫揉的作势。叙述是平缓的,却处处有动人的华章和独自看来的细节。当然,小雨良好的自童年就有的记忆给自己所有文字生了根蒂。不是这,许多文字就是空空如也的。还有一位亲亲子衿,也是上乘。这留待以后再说。

意外的,晚上会结束在外面碰见了张志春,又一同回家,谝了一路。又想起从兰州回来,到永寿堵车后,半夜,三个人在车上,他教我唱弦板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