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中国龙抬头!

张正春  2016年3月10日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惊蛰”(今年公历是3月5日,正月二十七)之后,万物苏醒,已然换了乾坤,面临新的天地,这就是“龙抬头”时的盛大气象。应运而生,乘势而起,人们就会精神振作、发奋图强。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今天这个时节乃是一个扬眉吐气的好日子,有些讲究的人会理发、沐浴,登山远游。

号称“龙的传人”不能不了解“龙”的性质和品德。“龙”是什么?“龙”是超凡脱俗的“神物”,并非世俗之物,故不可以等闲视之。“龙”乃是“德称”,称其德也,非称其力也。“龙”有“龙象”和“龙德”,不可不察。记曰:

天道循环有春秋,宇宙无垠化心头。

三阳开泰迎新春,二月抬头扫穷愁。

万里长风吹边塞,千钧重担上高楼。

硝烟阵阵飞南海,炮舰时时忆北寇。

盛世中华开鸿运,风云际会荡五洲。

五星飘扬联合国,天下英雄共聚首。

万国来朝今胜昔,八方一统展宏猷。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对“龙”有一个定义:“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变幻莫测的神圣之物,具有无数神奇功能。了解“龙”就是了解中国人的秉性,认识自己的文化标志和精神气质,所谓自知之明,应该认真对待。

“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关于“龙之象”,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山川江河”为龙、“云雨雷电”为龙,都是大自然的“造化”。气吞宇宙,弥纶天地,腾云驾雾,云行雨施,一切气象变化都是“龙”之作为。世上之物,或“马”或“鱼”经过非凡的修炼也可以“超凡入圣”成为“龙”,马中之骥、龙门之鱼,皆寻常之物也。以动物相比喻,经典的说法是:牛头、马面、蛇身、鱼尾、鹿角、虾须、狮鼻、兔眼、虎掌、鹰爪等十大特征。中国人创造的“龙”集中整合了所有典型动物的优异特征,体现了“完整”与“和谐”的“统一体”,是一个完美的“集大成者”,绝非一般的“图腾”可以相比。仔细分析这十大特征,可以划分为五对:

一、牛头、马面;

牛马是一对互相配合的家畜:牛的力气大,有耐性,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额头宽广,踏实厚道;马有速度和灵性,其面修长,性情活泼,敏捷迅速,勇往直前,能征善战,爬山涉水,有千里之志者也。牛与马,一快一慢,一刚一柔,一远一近,各得其宜。《周易》在说明“乾卦”和“坤卦”时,“牛”喻坤卦之象,马喻乾卦之象,可见,牛马有阴阳乾坤之德。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人间劳役之苦,唯牛马以当之,服牛乘马,万事备矣。“龙”兼牛马之能,既有忠厚之德,又多聪明才智,既能像“老黄牛”一样稳扎稳打,又能像“千里马”一样纵横驰骋,既能“稳重”又不失“活跃”,能牛能马,左右逢源,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二、蛇身、鱼尾;

蛇是脊椎动物中的特异种类,四肢退化,善于游走,无足而行,号称“草上飞”,脊椎的灵活性最为发达。蛇的生活范围很广,无论海洋、陆地、森林、沙漠,遍布全球。蛇的生活习性很神奇,有冬眠、蜕皮的特性,有钻洞、爬树的本领,善于“变化”(因为善于隐蔽,蛇在《圣经》中成了阴谋家,巧妙地改变了“上帝”的伊甸园秩序),蛇的生命力极强。尤其是水蛇和蟒蛇,其生态习性颇有神奇之处,起伏不定、隐现莫测,屈伸自如、任意腾挪,在脊椎动物中,蛇的生存能力是杰出的。“冬眠”和“蜕皮”赋予蛇“再生”(复活)的本领,死而复生,生生不已,随机应变,日新其德。再看鱼,鱼纲是脊椎动物门的老祖宗,是水世界中的真正“霸主”,所谓“如鱼得水”的成语正好说明了鱼在水中的“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状态。“鱼尾”是鱼的动力器官,是鱼的优势所在。有句古话:“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说明海洋对“龙”有特殊意义。 中国文化中的“鱼”主要包括鱼纲动物,也包括了哺乳纲的“鲸鱼”,大海中的巨鲸是地球上真正的“巨无霸”,特别是“蓝鲸”体长几十米,在海洋中生活自如,它的存在赋予海洋以非凡的意义,《庄子》以“鲲鹏”说明海天世界的辽阔,表现出极致的浪漫气质和艺术夸张。当然,鲸鱼的“尾鳍”自然是与众不同的。文学中的“鱼龙”或者“龙鱼”唯有“鲸鱼”可以当之。古人见多识广,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于是就有了如此非凡的比喻。“蛇身鱼尾”是龙的主体,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巨龙之体忽隐忽现,人或见之,而龙之“鱼尾”常隐于波涛之内不可见矣!外国人常说中国人摸不透、看不穿,他们哪里知道,“龙”是不可能一眼看穿的。

三、鹿角、虾须;

鹿是食草动物“偶蹄目”中的杰出代表,其突出特征就是“鹿角”。食草动物善于护卫自己,强大的鹿角是锐利的武器,所向无敌,具有坚强的保卫力和进攻力。虾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佼佼者,“虾须”是非常敏感的接收器和感受器,具有极强的辨别力。“鹿角”意味着勇敢拼搏,难免粗枝大叶,“虾须”是一种精微细致的物理化学感受器官,有细密微妙之德。“龙”有“鹿角”(刚)和“虾须”(柔),既能“大而化之”,又能“细致入微”,真是“无往而不利”。“龙”象“鹿”一样穿梭于森林草原之间,善于保护自己、勇于进攻敌人,也能象“虾”一样在茫茫大海中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

四、狮鼻、兔眼;

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威猛的“狮鼻”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兔子是弱小的食草动物,保护自己的能力很差,只有提高警惕、快速逃跑。所谓“动若脱兔”,发觉险情,即刻逃之夭夭、化险为夷。“兔眼”代表了警惕性,对于危险的觉察力很强,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兔眼”。因为“兔眼”的视野很广、耳朵很大,预感能力强,富有警觉性。“龙”把“狮子”和“兔子”的本领集于一身,既有“雄狮”之“勇者不惧”的品德,又有“雌兔”之“居安思危”的智慧,既能跳出“弱肉强食”的困境,又能避免“悲剧英雄”的厄运。

五、虎掌、鹰爪;

虎为“森林之王”,所谓“龙行虎步”,可见“虎掌”有非凡之处。老虎的步态威风十足,沉稳雄健,从容不迫,尽显虎威。“鹰”是天空的霸主,是鸟纲动物的典型代表,捕食能力极强,雄视天下,凶猛异常,“鹰爪”是雄鹰的锐利武器,凡所猎物,攻无不克。“虎”是“陆地之王”,“鹰”是“空中之王”。可见,“龙”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龙”是多才多艺的,千变万化,无所不能,博采众长,“万物皆备于我”,故能为“万物之主”。

“龙”的伟大之处在于许多“矛盾的统一”:如狮如虎,威猛无比,胆识超群、无所畏惧;如虾如兔,小心谨慎,万分警惕、敏锐异常。如此品德,勇敢而不鲁莽,敏感而不懦弱。既能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又能像骏马一样万里驰骋。既能如雄鹰般气冲云天,又能像“鲸鱼”一样遨游海洋。处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龙蛇变化,如鱼得水,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能文能武,能刚能柔,能屈能伸,能显能隐,出神入化,无不自得。“龙”是大自然的“化身”,是一切伟大品质的集中体现。

以上是“龙之象”,以下说“龙之德”。

《易经》以“乾卦”为首,“乾为天”,“乾卦”之德就是“天德”,《易》谓之“龙德”。“易”之“乾卦”六爻的“爻辞”皆以“龙德”相比喻,如:“初九”以“潜龙”说,“九二”以“龙在田”,至于“九五”则以“飞龙在天”相比喻。其中,“九四”之“或跃在渊”是“龙德”,而“上九”之“亢龙有悔”亦是“龙德”,唯“九三”直言“君子”,乃是“人中之龙”也。最后,“用九”之德,比喻“群龙无首”,其中自有深意。《彖》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惟有“龙德”以当之。按照《周易》的解释,“龙德”就是“天德”,惟有行圣人之道成君子之德,故谓之“龙德”。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具备天地之德,秉承万物之性,君子修身悟道,“明心见性”之后,激发出无穷的能量,是谓“龙德”。

《周易》讲德,在天谓之“天德”,在龙谓之“龙德”,在人谓之“君子之德”(在“九五”谓之“君德”),及其至也,乃是儒家所谓“圣人之德”。各种讲法都是一个意思,比喻修身明德,造就伟大人生。以“龙之象”说明“龙德”,形象生动,既容易理解,也便于修行,其中玄机,不可言状。

《周易》对“潜龙”和“亢龙”的解释很有深意,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大关节”。“潜龙勿用”是“龙德而隐者也”,处于“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的困境,能够“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这就叫意志坚定、我行我素。“亢龙有悔”则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故曰“穷之灾也”。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曰:“过犹不及”。此之谓也。《易》之《文言传》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伟大的“龙”一旦“过了头”有了“过失”就是“亢龙”,就会脱离社会(民)、脱离现实(位),这不是“落空”了吗?这时候就难免要“后悔”了。

乾卦之“九三”、“九四”的爻辞耐人寻味,颇能反映“龙”的“兢兢业业”和“反复无常”。“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注:乾乾,不息之貌。)“九三”是“阳爻”居阳位,处于危机状态,然而能“得正”,故曰无咎。“九四”是位不正,“或跃在渊,无咎。”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上下不定,左右摇摆,进退无恒,反复无常,这时,君子处于非常难受的状态,但是,“非为邪也”,不能把这时的君子误会成奸邪的小人。所谓“非离群也”就是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勿忘基层的“初九”(位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同时忠于“九五”至尊,这是“九四”之位的特殊性,对上对下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周易》解释乾卦“九五”的爻辞时说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就是“龙德”(在“九五”谓之“君德”)之效,是无与伦比的人生境界,是无比伟大光明的人生气象。

记得马俊仁训练“马家军”时模仿鹿的奔跑姿势,颇有奇效。效法天地,模仿自然,形同神俱,谓之“通神”,如此则可以“宛如神助”而出“神通”,出现不可思议的效果。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仿生状物,解放思想,修炼自己的意志,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再造乾坤”的创造力和“呼风唤雨”的想象力,有移山倒海的魄力,有扭转乾坤的雄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或如日月之明普照天下,或如鬼神之隐藏秘无形,如此修德,可谓至矣。聚天地之精气而会万物之神灵,是《周易》和《内经》的修养功夫。“龙”就是中国人的伟大人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和思想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就是“天”,是中国人的神圣信仰。“龙”是中国人的“性德”(或曰“德性”),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在中国人的脑海中铭刻着“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浸透着“龙”的精神,潜移默化,日久天长,修身养性的功夫就会出现“明心见性”的“内景”,真正的“神龙”就会在心中复活。所谓“龙的传人”就是拥有龙的伟大品德和无穷能量,具备“龙德”就可以产生伟大的觉悟(佛曰“无上正觉”),就可以拥有伟大的人生品质、实现非凡的人生成就。

“龙”的信仰是一种生态信仰,道法自然,崇尚“和谐”、“平衡”与“统一”,是“多样性”的综合,注重“互补”与“整合”。这是“生态文明”所孕育的“生态智慧”,庄子所谓“师法自然”,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予人类伟大的智慧,也只有大自然能够激发出人类的伟大潜能(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