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大年、龙抬头,龙的文化催人奋进

2012年02月17日 中国网 薛宝生  

 

我国农历壬辰年除夕和春节,早已过完。正月结束,2月23日龙抬头之日(二月二)也快到了。亿万人民送走了结下丰硕果实的兔年,迎来的是充满朝气、活力和希望的龙年。

回味辞旧岁迎新春的喜悦,回望大江南北涌动起拜大年、迎龙抬头的热浪,回想一声声的问候和祝福,我们感慨万分。拜大年,龙抬头,让龙的文化传播开来,也寄托着人们的新期盼。

“过年好”的见面语、节日祝福的手机短信、E—mail和电话拜大年,像潮水般地“流”进了千家万户,荡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竟然是那般的真诚、炽热和温暖,更是那般的启迪人、鞭策人和激励人。

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二月二,被人们称作龙抬头的时刻,是呈现吉祥的日子。这个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在北京的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其草根文化品位也比较高。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之意。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时,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叫“龙鳞饼”。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除夕,春节,初五,十五,二月二,这些中国老百姓喜欢的传统佳节,相拥而至,意味不凡。尤其是在当今,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喜逢盛世,人民幸福,都会在拜大年、龙抬头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一的展示。

而龙文化的弘扬,则成为今年欢度春节的必谈话题。除夕之夜,广播节目和电视画面无比亲切;网络页面的红色成为主调,衬托的节日主题十分鲜明;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在精彩中登台亮相,龙的形象映入眼帘。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喜庆的传统佳节,也是一个值得渴望和期许的龙年。龙抬头,万象更新,大地生机盎然,预示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生气勃发。拜大年,龙抬头,感受如此的龙文化,瞬间凝聚起龙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无愧于时代。

我们知道,在十二生肖中,龙位居第五,它与十二地支配属“辰”。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即:上午7时至9时,民间又称其为“龙时”。有人早早推出公式,就是用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8的年份,都是龙年。那么,2012年是龙年,就是因为有了这个“8”的余数。

这也许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使然,“8”这个被民间一直看好的吉利数字,同样会让龙的文化更加深邃诱人。作为自然法则,我们根本无法改变它。斗转星移,岁月无情。但作为龙的文化,我们却有着享受不尽的精神营养。

虽然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中国人却寄予了一系列的厚望。于是,对龙有一种依托的浓浓情感。而龙的精神,也一直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张大。龙年吉祥,龙可能更为大家所尊崇,龙的形象,龙马精神,于是也会让人们记住一辈子,甚至受用终身。

比如:龙的地位非常显赫,其它任何动物无法与之论高低。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龙,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神物。帝王曾自称为真龙天子,百姓是龙的传人。由此一来,人们迸发出美好的想象力,认为龙有兽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灵性,并演绎了许多关于龙的传说。这些传说,经过民间的加工和文人的润色,至今令人心驰神往。

人们敬畏龙、喜爱龙、依靠龙、呵护龙的特有情结,在龙年春节到来时,更为强烈。以至于二月二龙抬头,人们也不会忘掉龙的价值。或许,这就是龙的丰富文化内涵带给大家诸多感动的缘故。由此而想开去,我们的大中国,不就是一条能入海、能上天的巨龙吗?因此,我们自然要重温龙的文化,让龙发力、给力、助力,正是全国56个民族的共同心愿。

大年初一,龙年的第一天,祖国处处“旧符换新桃”。拜大年,龙抬头,我们被厚重的龙文化所感染,所鼓舞,所召唤。这是一个亲近团圆之年,因为有龙的那股精神在吸引;这是一个和谐欢乐之年,因为有一跃而起的龙在相随相伴;这是一个团结向上之年,因为有龙的文化在催人奋进。

龙,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多年灿烂文明史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崛起的中国,正需要继承和发扬龙的文化。只要万众一心,始终不渝,继续坚持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实守信、锐意进取、坚如磐石的民族品性,龙的传说就一定会变成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现实。

巨龙抬头,迎着东方升起的太阳腾空跃起,犹如铺展壮丽的画卷,神州处处气象新。龙年中国魅力四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必将沿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