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地区的龙凤文化

田景和  2008年2月19日

 

探源华夏龙乡-寻根问祖·天下龙潭
目 录
一、相关概念连接(写在前面的话)
二、龙潭的建置元革(中国最完美的风水古镇)
三、龙潭龙文化存在现状
四、龙潭龙文化历史深源
五、龙潭龙文华与华夏龙文化的关系
六、宣传龙潭华夏龙乡寻根问祖的重大意义
一、相关概念连接(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这种提法是有些大胆和意外,甚至会得罪一些人,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多一些不同的看法并不为过,该文内容仅代表本人观点,相关结论仍需要实地进行大量的考证。同时也是抛砖引玉之举,望有关专家多多赐教为盼,并恭候前来考证。现列如下观点供参考:
1、人类最早的居所是洞穴,而平原并无洞穴可居,也无多少可以供早期人类生存的食物,也就是说人类起源于山林地,顺河而流发展于平原,最终繁荣于城市。大巴山、神农架与武陵山最适早期人居,洞穴多,自然食物多,正处在北纬30度左右与华夏的腹心位置(地球北纬30度左右是最神奇的地带)。巫彭、巫罗、琊窳龙首、炎帝由武陵山区沿酉水、沅江向南东拓张展(炎帝陵在湖南);黄帝由大巴山向东北方向拓展(黄帝陵在陕西、河南?)。
2、丹穴山:《山海经·南山经》曰: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于渤海……
(注:丹穴山指今酉阳银岭(丹砂产地)。渤海,即今龙潭伏龙山下之渤海。)
朱砂文化是神话时代的产物,但因其确有比较神奇的医药疗效,而被先人倍加推崇。酉阳与龙潭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开采与利用丹砂的历史,《世本》载:巫彭以神丹救活蛇身人面的琊窳而变成龙首,标志着华夏龙文化的诞生。
4、巫溪、巫山、大宁河应为白虎巴人之祖居地。
5、武陵山区含清江流域,是伏羲、廪巴之所出(酉水、乌江、清江流域。)
6、夷城(巴国)不可能是恩施,而且恩施为小平原,并非石多河曲;《山海经·地理志》载:“廪君复乘土船下及夷城”;即说廪君不是上及夷城,恩施在长阳清江之上游源头,何来下及夷城之说?
7、宁广与大昌盐在公元316年后才开发,廪君时代要早近千年时间,即宁厂“盐水女神”与“廪君之说”年代不符。
8、大宁河与清江分属长江南北,在5000年以前生产力极为低下(新时期时代),古人很难征服长江大河,只能隔河而居。据重庆107地质大队资料:整个重庆及武陵山区汞矿分布只有酉阳的银岭与龙潭的江口产丹砂,所以凡史书上记录廪巴以后炼丹之事皆出至酉阳龙潭。而且全国丹砂产地有:湖南新晃、贵州万山、云南曲靖、重庆酉阳(只有酉阳丹砂与历史记载吻合)。
9、在巫溪、巫山、长阳等地并无朱砂矿源,更无炼丹开采之说法。
10、长阳所谓廪君之地并无史书中所记的确切的任何域名,更无相关相似的地形地貌特征。
11、酉阳、龙潭、郁山的历史原革与域名几乎与《世本》、《山海经》等史记吻合。
12、历史记录不实之处多为外地史学家“隔山打鸟”,难免“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不足为奇的。
13、华夏龙文化从龙潭巴罗时代开始,顺酉水下沅江入洞庭而传遍大江南北,只差考古实物佐证。
14、距龙潭80公里湄舒河下游,里耶古镇发掘36000余枚秦简,并发现战国的城址。距龙潭160公里外的彭水郁山,有5000余年的采盐历史,“盐水女神”时代与酉阳“廪君时代”同期,而至今彭水县女姓的开放心理正是“盐水女神”多情性格的延续。距龙潭180公里的湖南怀化,考古发现7000年以前人类活动的遗物。
15、三峡考古,在长阳(清江流域)巫溪(大宁河段)确实发掘出大量的三至四千年来人类活动的遗址遗物,但没有一件能证明是廪君时代的物件或遗址。
16、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前歌后舞”取胜,哪咤故乡在蜀国江油,而酉阳正是“前歌后舞”的摆手舞之乡。也是汉高祖刘邦夺取“三秦”的“板盾蛮”与唐明皇平定“安使之乱”的“八部大王”所在地(酉酬镇巴科有八部大王庙)。
17、以桐麻(同妈)岭(银岭山脉)为界,“廪巴白虎”向酉西北拓展,而“巴罗龙凤”向酉东南拓展,形成了现在酉西(酉城以西)人“敬白虎”而“淡龙凤”的信仰。酉东(酉城以东含湘西地区)人“敬龙凤”并使用龙凤旗躯赶白虎的习惯。这也是巴人“龙虎图腾”并存的成因,是一个祖先两个分支的诞续,是历史与现实的一脉相承。

二、龙潭建置元革
龙潭古称巴罗寨(巫罗《世本 世族》:“罗,熊姓,一云祝融之后”。徐中舒先生《论巴蜀文化》认为:罗姓为巴郡板盾蛮“七姓”之首,皆大姓,是后世巴族的尊长)。属蛮夷地;夏商为巴子国,周为廪君巴子国五溪地,春秋战国为楚黔中(治所在今彭水郁山);秦隶黔中郡酉阳县迁陵地(时酉阳治所在湘西王村);汉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酉阳县(治所王村);三国时代为蜀国侨置酉阳县境东武陵郡黚阳县(现湖南龙山县境);晋为夜郎国大乡县;隋朝属务川县(今酉阳万木乡);唐属思州(今酉阳马蝗乡境);宋属思州(今酉阳铜鼓乡境),与酉阳称寨平级;元为酉阳羁糜州(今酉阳县址钟多镇)龙潭司;元三十一年属散毛府(今湖北来凤县地)龙潭“宣抚司”;明洪武年属酉阳宣抚司,隶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卫龙潭长官司;清为酉阳“州同理所”、“县丞”;抗战时期比酉阳繁华,解放初为龙翔县,后改为酉阳龙潭镇(区)至今。

三、龙潭龙文化存在现状
《酉阳县体育志》:全县龙灯最盛行的地方是龙潭镇,每年春节附近几个乡的龙灯皆聚会于此,一般是几十条,有时多达百余条,直到元霄节为此。其中“万寿宫”的“老龙”尤为瑰奇,相传系乾隆三年(为迎接乾隆圣驾——真龙天子)所制。龙长约三十丈,大十围,舞龙的四十八人,“巴罗”和甘家的“鸭子龙”,龙须长八、九尺,大二至三围,舞龙的各有三十六人,每到三龙出游,总是锣鼓震地,烛火灼天,其它诸龙皆避而远之。
由此可见,龙潭的龙文化之浓,规模之大非一般所能想象;龙潭有一首传唱千古的龙字回文诗:“龙飞凤舞伴祥云,舞伴祥云照红日,红日照祥云伴舞,云祥伴舞凤飞龙。”这正是华夏龙文华起源与皇权思想在龙潭古镇传承与发展的集中体现。尤其在龙潭古镇现有的龙文化标志物随处可见:整个古镇分设九龙(意为龙生九子),其中以万寿宫(古镇第一建筑物)为龙头(有龙腮、龙嘴、龙齿、龙鼻、龙眼、龙角等原物),以石板街为龙身,取“双凤朝阳、二龙抢宝,龙凤呈祥”之势,为中国风水绝学最高规格设计建造。整个龙潭古镇就是一条巨龙,从湄舒河之江西潭大码头作“龙归大海”之势;华夏龙祖从此走向神州大地。而当年的革命先烈赵世炎、刘仁、赵世兰、赵君陶、王剑虹等也正是从该码头走上革命道路的,并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创始人,不愧为真正的龙的传人。龙潭古镇百龙聚首:龙头桥、龙泉井、龙翔路、龙泉路、龙小路、龙翔书院、龙翔县、龙东宝山、龙洞、二龙滚江、乌龙出山、龙凤呈祥、龙王庙、龙砣、龙裆、龙泉社区、金角老龙、鸭子龙、石刻龙、瓷瓦龙、龙床、龙脸架、鱼尾龙头、蛇身龙头、赛龙船、龙灯、斩龙刀、龙柱等等,不可胜数。
那么龙潭的龙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四、龙潭文化探源
1、华夏龙文化的源头
龙起源于新时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龙的三重意义是:(1)通天的神兽;(2)君主的化身;(3)吉祥瑞兽。
《山海经· 海内西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琊窳之户,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琊窳者,蛇身人面,贰负所杀也”。据《世本》曰:巫彭作医, 因琊窳本为蛇身人面的神兽,被贰负之臣所杀,便以神仙不死之药(丹砂)救活,变为龙首,郭璞《三海经图赞》云:琊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遂论弱渊,变为龙首,并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是主管东方本德直至日出之地方一万二千里的“东方天帝”。从此,龙遂渐演变为能通天地乾坤、统江河湖海、决风雨雪电的天地神灵,并被历代帝王假以真龙天子自居。这便是华夏最早的龙文化邹形,至炎黄以后,龙文化便正式走上了封建帝王的历史舞台。一直是皇权的象征,华夏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2、龙潭龙文化的起源
《山海经· 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礼、巫真、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
上文注:该记域名均在酉阳城,丰沮即风阻——凉风;玉门——玉柱峰正是酉城日月落山的地方;灵山即钟灵山。酉阳银岭龙潭江口产丹砂百草(青蒿之乡)即为“百药爱在”。
巫载国盛产丹砂《山海经· 大荒西经》:十巫降灵山(钟灵山)采药为神丹开采的始祖,《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巴人寡妇清,其祖先得丹穴,专擅其利数代,家财之富不可计量,并献丹砂财富与始皇修筑长城,以致秦始皇为记念她的功绩,而下诏书为她筑女怀清台。记载中巴寡妇清,其祖先得丹穴,便是指酉阳银岭之朱砂矿床。由此可见,酉阳(银岭与江口)自古就以产丹砂著称,丹砂既是历代皇帝“朱批御书”、“御印”、“长生不老”、“躯神避邪”、“保鲜尸体”的万灵仙丹。同时,巫彭以丹砂救活蛇身人面的琊窳变成龙首,与巫罗为伴,泽水而居于灵山以东银岭山鹿的湄舒河畔——巴罗寨。《世本·世族》:巫罗之罗姓为巴郡板盾蛮“七姓”之首,《后汉书》汉之先锋,皆大姓,是后世巴族的酋长。
龙潭古为巴罗寨,正是巫巴罗姓大族居住之地,也是琊窳变为龙首之后择居之地,这便是中华龙文化最早的出处。后历经数千年的不断演变传播,从湄舒河到酉水沅江直到大江南北,华夏神州,最终演变为帝王文化,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也就是说,华夏龙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龙潭古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至今仍然保留有大量的龙文化遗址与信息,是几千年来龙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必然产物。古镇以龙命名,古镇街面以龙形设计建造,镇内百龙聚首。华夏龙乡——寻根问祖就在千年古镇之龙潭。
3、巫巴廪君与酉阳龙潭的历史渊源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出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太嗥即为伏羲神农氏。王安国《帝王代纪》列伏羲为“三皇”之首,“三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之间相隔五百余年,伏羲自黄帝相隔上千年,而廪君的始祖后照和顾相乃伏羲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子孙,与伏羲相差不过百年左右,也就是说巴人始祖廪君比黄帝要早出800年以上,以此排列为:伏羲——女娲——神农——后照——顾相——廪君——炎帝——轩袁黄帝……,伏羲神农为“东方天帝”,风姓、蛇身人面,有圣德,是为琊窳,为贰负臣所杀,巫彭作医,使神仙不老丹(朱砂)救活变为龙首,并与巫罗择居巴罗(龙潭)湄舒河畔。先秦最早典籍《世本》载:廪君之先,故出巫延(神农架与武陵山全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谭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于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谭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服,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上文注:廪君的祖先伏羲是从大巴山与武陵中生存发展而来。巴郡南郡蛮泛指酉秀黔彭武陵山一带,为蛮夷之地。武落钟离山:武陵(酉阳)钟灵山。赤穴:酉城东南二酉洞(银岭朱砂流水是红色)。黑穴:酉城北大酉洞(现桃花源洞)。酉城河皆可行土船,廪君:廪为“谷所振入也”,即谷仓、民以食为天,故廪君为能惠民粮食有余的君主。廪:治也,即治民众之君主,廪与“灵”近音,故廪君就是灵君,并出“钟灵山”、“武陵钟廪山”,灵者巫也;君者酋长也,合二为一,即为灵君或廪君,而酉阳城址为群山包围,恰如盛粮之器物——谷仓(官仓坝)。也就是廪君的出生地就是今天的酉阳县城。钟灵山现为历代土司的墓地(圣地),至十巫降灵山(酉阳)到廪君约千年;酉阳后为“八百年古州”,自然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待考证。而且酉阳至今仍保留有“巴儿盖”、“巴科寨”、“巴罗寨”等古域名,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偶然的巧合。
《世本》又云: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世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与共居”。廪君不许、盐神幕辄来取缩,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与女具生,不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
上文注:夷水即郁水,盐阳与夷城均指今天的郁山镇:夷(郁)水之夷(郁)山之北,鱼盐所出,正是指郁山出盐泉,廪君从酉阳(钟灵山)出发到阿蓬江到黔江乘土船下郁江共160余公里,到郁山与盐水女神相遇,并杀死盐水女神,在郁山建立了巴国(君乎夷城),这与郁山的历史一脉相承。
《晋书 李特载记》云:廪君复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廪君望如穴状,叹曰:“我新从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为崩,广三丈余,而阶陛相乘,廪君登之,岸上有平石,方一丈,长五尺,廪君休其上,投策计算,皆著石焉,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其后种类遂繁。
上文注:廪君杀了盐水女神后离开了郁山(夷城),但复乘土船回到夷城(郁山),郁山石多河曲,因叹岸崩,即成今天比较宽阔的郁山古镇,并建巴国、采盐炼丹(从酉阳运朱砂),捕鱼守猎,繁生后代。
郁山:六朝设县治,郁盐济湘楚数千年,夏商至春秋,郁山仍为廪君国地,由巴族控制,郁山采盐有5000余年的历史,与廪君时代完全吻合。战国为楚黔中(公元前362年),秦国为黔中郡(公元前280年),西汉置涪陵县(公元前140年),王莽新朝(公元前9年)为巴亭县,汉昭烈帝刘备在此设涪陵郡,军师中郎将庞统之子宠宏任涪陵郡太守。唐代时郁山设置专收盐丹税的“盐丹使监”,成为当时天下“十监之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而所谓盐丹之丹,便是出自酉阳银岭与龙潭江口的朱砂。
在历史上“盐丹文化”是造就华夏文化的核心物质,尤其是“丹砂”的作用最大,不但因此造就了华夏龙文化的奇迹,更创造了千百年的帝王特权真龙文化。
《山海经·地理志》载:有巴人叫赤虎,能炼丹砂,与硝石服之,身体毛发尽赤,巴人尤喜红色而炼丹砂,其冶炼技术在战国时代已十分发达(土家茅古斯时代采炼丹砂讫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秦始皇骊山皇陵发掘近三吨水银朱砂,皆出自酉阳。唐末,段成式著《酉阳杂俎》载:唐代宗皇帝(广德三年),赐瞿乾佑法师(土老师)为“通天大师”,乃反效古人伏羲氏“东方天帝”之意。因唐代宗获知瞿乾佑得到真人传授的丹书《素灵真符》,并获炼丹秘笈与“三将军秘笈”,炼得“长生不老丹,广收天下门徒”,最终得到皇帝的赐封。所炼丹砂皆出酉阳龙潭银岭江口。

五、龙潭龙文化与华夏龙文化的关系
酉阳既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被称为“神仙不老药的产地”,彭水郁山为古巴国所在地,酉阳灵山为廪君出生地,从史书记载中的地理位置与“盐丹文化”都可以得到恳定的答复。而与酉阳一山之隔的龙潭,因湄河更加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最适龙居,自巫罗伴琊窳龙首定居巴罗后,酉阳与龙潭共有的银岭江口丹砂越加珍贵,特别是明清以来雍正、乾隆时期,以“改土归流”为契机,在酉阳龙潭大量开采丹砂、硝石、生漆和桐油,在彭水郁山加大采盐规模,达到了顶峰,每年产盐千万斤,丹砂数百担。正因为如此,尽管梅树龙潭在1735年毁于一场大火,而乾隆皇帝并未放弃这里的丹砂、楠木、销石、桐油、生漆,反而大兴土木,在其下游两里处,重建功德牌坊,贞节牌坊,重修气势宏伟、贯穿皇家建设理念的新镇,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布局;同时,将龙文化展示得淋离尽致,设九桥、九井、九码头,大街似游龙之身、叉道为龙肢、码头为龙爪,龙脊为石板街宽九窄五、意为“九五之尊”;万寿宫为龙头“埒于王者之居”,以备寻访下榻之用。乾隆皇帝隆以真龙天子自居,当然稳居龙头。总之,龙潭龙文化设计建造中既包含了龙潭原始龙文化的传承发展并走向世界,也包含着皇家龙文化回归祖籍的天成之意!同时,龙潭古镇于乾隆三年迁建而成,也说明乾隆王朝依然传承着龙潭——华夏龙乡的启祖文化理念,知道龙潭为中华龙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才留下了今天龙潭“百龙聚首”的历史沿革。
六、宣传龙潭华夏龙文化——寻根问祖的重大意义
1、弘扬龙潭华夏龙文化是加强龙潭古镇保护的核心工作,是龙潭古镇重新走向世界的最佳切入点,最有效途径;是后人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继承与发展华夏龙文化的时代需要。
2、弘扬龙潭华夏龙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龙的传人应尽的职责,是凝聚联合全球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建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3、传承龙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以革命先列为榜样,自觉成为祖国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当优秀的东方龙的传人的具体行动。
4、传承与弘扬龙潭华夏龙文化是把龙潭古镇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是发展龙潭古镇文化旅游事业的首要任务。
宣传龙文化就是宣传龙潭、就是弘扬华夏龙文化精神、就是弘扬华夏龙的传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热爱龙潭、保护龙潭、宣传龙潭、建设龙潭,当从发掘和宣传龙潭龙文化开始,要让全球的华人都来龙潭——中国龙乡观光,寻根问祖!

田 景 和
联系电话:13512360579
二00六年四月四日